按杭州西湖群山的标毅路線,我還有一段登山路線沒有完成,就是從北高峰到老和山。
各位可以翻看一下老鄭之前的文章,用關鍵詞“杭州登山路線”搜索即可。
整個十月在山西玩,爬山這事就耽誤了。
今天無論如何也要出門去爬一下,順便看看,這西湖群山的秋景怎麼樣了?
總結和評價放在文章底部,一目十行的你,也可直接拉到底部看。
圖多文少,建議先收藏了。完整閱讀,需要約10分鐘。
路線思路
老鄭喜歡走閉環線,原因是老鄭騎電動車出門的。
電動車停在起點,總要想辦法回到起點。
于是閉環線成了我的心頭所好。
另外,相比靈隐寺的常去,法華寺我倒是第一次去,下山選擇法華寺方向,可謂一舉兩得。
個人覺得,這條路線對于住在城西的朋友,還是有幫助的。
沿途景點
從1996來杭州讀書到現在,我從來沒有爬過老和山。
老和山作為西湖群山标毅線的起點,也是西山遊步道的起點,一直名聲在外啊!
坐公交車如何到這裡?
請地圖定位公交車站“古蕩西”,然後再往東走200米,擡頭即可見山門。
老和雲起,四個字,看不出是誰寫的,一位姓張的書法家。
倒是旁邊的書法一眼就識得王冬齡所書:
“逶迤十裡攬煙霞龍脊恰呈足下,屈曲千尋迎雨露兔泉仍在身邊。”
真的嗎?我們拾級而上。
老和山腳下到北高峰這一段,長4.4公裡。
被稱為“十裡龍脊”,其與“十裡琅珰”相呼應。
這沿途,逶迤了以下幾座山峰“老和山、秦亭山、将軍山、美女山、靈峰山、狀元峰、北高峰”。
可老鄭感覺除了一頭一尾登山累一點,中間部分,幾乎起伏不大,如履平地。
之字形上山,迎面相遇第一座亭子,是不知名的涼亭,主要功能是紀念捐款建設這條遊步道的人。
這石階不算老底子,大都使用水泥預制闆堆砌而成,
水泥預制闆,這貨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的常見的建築品。
杭州的山就是這樣,到了秋天,樹葉并不會全黃,總有常青樹甘做背景,比如香樟。
香樟不懂四季輪換的風情,一年到頭基葉長青,隻有下雪天,才能把它們覆一身白。
路過一個月牙形的水池,死水一潭,一池落葉。正預前行,發現池中有動靜!
細看,水中密密麻麻的小蝌蚪,給水添了黑色,蝌蚪大都立在水裡,不怎麼動,零星幾隻上下一個翻騰,讓水面顫巍巍起來,這時,感覺這水是厚膩的,好像一塊的肉凍。
時近深秋,在如此逼仄的環境中生存,可見蝌蚪強大的生命力。
也可見,附近那隻青蛙強大的繁殖力。
易中天說,女娲,就是青蛙。
很快,就上了老和山的頂,看到這座亭子,應該就是了,海拔156米。
亭子裡坐着一群青年男女,可能還不認識的,領隊正在玩一個遊戲,以便彼此快速熟悉。
這山上,有落葉的地方,就有柴籽。
在我們老家,村裡的老人會上山撿柴籽,曬幹磨成粉,來年夏天用來作“柴籽豆腐”。
放清涼井水裡,食之加白糖,消暑耐饑。
唐代皮日休有一首《橡媪歎》,詩中寫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伛伛黃發媪,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曝複幾蒸,用作三冬糧……”
橡子就是柴籽,詩中可見,在唐末,柴籽(橡子)還是一種糧食。
路遇第三個亭子,應該是秦亭山了,秦亭山之來曆,可靠的說法是,北宋詞人秦觀,在山頂築亭賞景而得名。
秦觀時任杭州通判,其人好出遊,常以登山賞景為樂。于是,在山頂築了個亭子,位置特佳,吸引了衆多遊客登亭遠眺。
立于山巅,湖泊、大學,街道、山林、茶山、寺院,一覽無餘,景色壯觀。久而久之,此山便被呼為“秦亭山”了。
繼續前行,秋色愈濃。我也常常偏離正常的遊步道,之因這遊步道,石頭尖利,走着不爽,而一邊的泥土路,卻是踩着松軟,踩着落葉,咯吱咯吱的響,散發出一股“一點就着”的枯葉焦氣。
這就是秋天的氣味,與夏天的草木氣很不一樣。
秋天的确很适合登山,這一路的遊人非常多,便是明證。
又路遇一座亭,挺漂亮的,為一形體瘦長的六角雙層攢尖亭。
亭匾額上書“瑞雲聽松”四字,四周并無松樹,更無瑞雲。
老鄭常覺得,古人的文字想象力遠勝于今人,短短四個字,望字生義,生生讓人想起瑞雲升騰,松濤陣陣的意境。
後來一想,山腳下不是有九裡松嗎,再前面不是有“五雲山”之“五朵祥雲嗎?
這意境并非空穴來風,I服了U!
有必要檢讨一下,我途徑美女山,将軍山,我都沒爬上去逶迤一下,隻因為旁邊總有一條抄近道的平路,而路人也很少去上下逶迤走泥丸,紛紛走着近路。
于是,那些上山路,成了“少有人走的路”。
而原本逶迤十裡攬煙霞的十裡龍脊,也被我等走成了“平凡之路”。
走到前面這個山豁口,便見到北高峰了,幾乎一個完美的側面,纜車正努力的輸送着遊人,像一條流水線。
再看看山的另一側,則霞光萬道。山腳的法華寺,佛号聲聲。
群山連綿,建築隐于其間,一時間覺得,杭州的城西,才是住在杭州的生機地。
這到這裡,十字路口,如果繼續往前爬,則錯過北高峰直接去了美人峰、龍門山、石人嶺等方向。
若是左手邊轉彎,則上了北高峰。右手邊轉彎,則下山到法華寺。
北高峰,我來過好幾次,南高峰居然一次也沒去過,真是有失偏頗,下次補上!
北高峰海拔不足300多米,并非是杭州最高峰,旁邊美人峰也高他50米。
之所以聲名顯赫,遊人如織,我想主要是這裡有“天下第一财神廟”,香火之盛,乃至用纜車輸送。
北高峰的民俗味,真是一言難盡,70米高的電視發射塔,挂着葫蘆串似的燈籠,塔下正中為一佛一道兩尊銅像,金光閃閃差點過曝,一個大大的金元寶,置于佛前,意寓和氣生财。
敲鐘收費,30元敲10鐘;進廟收費,8元一次,支持支付寶。不少遊人徘徊于廟外,甚至自帶地墊玩起撲克。
個人覺得,北高峰是杭州所有景點中,最民俗的景點之一,讓人想起以前杭州農民房的上的不鏽鋼避雷針。
再看看纜車這裡,等候下山的人排起了蛇形長隊。秋遊登高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法華寺是“西山一支,其陽為竺國鹫嶺,其陰為法華。”陰,即西湖北高峰的北面,亦曰法華山。法華寺建于此山中。
它與北高峰南面的靈隐寺,呈一峰南北的兩寺。
從北高峰西面山路下山,石階陡峭,幾成速降勢态。
很快就見到了法華寺的山寺圍牆,法華寺依山而建,我從山上下來,就從寺側小門進入。
寺院并不設門票,隻是拒絕衣冠不整者入内。
法華寺雖然看起來是一座新寺,其實,它的曆史相當悠久,已經有1700年,可以說是最古老佛寺之一,隻因為1958年傾毀,1999年籌資複建,到2003年才建成。
東晉著名高僧昙翼法師開山,曾在此山誦《法華經》十有二載,遂感普賢菩薩現法相,淩其空。當時的郡太守便奏請朝廷敕建法華寺。
法華寺幾經興衰,南宋時,宋高宗來西溪法華寺進香禮佛,賜法華寺為龍歸寺。以紀念他從北方歸來,憑借杭州城重鑄江山的願望,此後,法華寺聲名遠播,香火旺盛。
後來寺院在戰亂中荒廢。到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住持杭州雲栖寺時,重興法華寺,曆經修繕擴建,規模極為壯觀,到了明末,成為當時西溪最大的寺院。
如今的雲栖寺在我的《杭州登山路線01》中,曾有過描述,在鳳凰山一隅,偏僻且安靜。
清末民初,禅宗臨濟宗四十四世法嗣應乾和尚住持法華寺。他與天童寺住持敬安和尚共同發起組織中華佛教總會,并于1912年4月,在法華寺下院留雲寺召開成立大會,盛況空前。
法華寺佛緣深厚,不僅迎請到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并于2009年6月20日,圓滿落成供奉佛舍利的寶塔。除了佛舍利外,法華寺還供奉有法華祖師舍利、妙善大和尚舍利、王骧陸上師舍利,趙樸初居士靈骨等。
此外,法華寺内還供奉着清代翡翠觀音寶像,寶像高達2.19米,莊嚴慈悲,堪稱叢林至寶,國内唯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法華寺,寺院整體結構,緊湊而幽深,寺院建築依山而上,環境是相當的清淨,泉聲叮咚,鳥鳴宛轉,一入山門,頓感塵心洗滌,超凡脫俗。
老東嶽也成了景點了?可不是嘛,這與10年前,20年變化不是一點半點啊。
老鄭記得曾經的老東嶽,在汽車西站邊上,就如同城郊結合部,房子低矮,魚龍混雜。
如今,倒是一幢幢别墅,粉飾一新,村容為之一振。
更值得稱道的是,路邊有幾戶庭院,種植着各種花草蔬菜水果,姹紫嫣紅,高低錯落有緻。
種植如此專業,我懷疑戶主會不會是花農出身。
老鄭常想,一個人當衣食無憂後,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有所事事,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拿手的事,在心平氣和中做事,做到有事成無事,又在無意中插柳成蔭。
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走出老東嶽村,就到西溪路上了,這裡離我們剛才的起點——老和山山腳的“老和雲起”山門,還有4站路。
假如選擇走路回去,顯然是傻帽,怎麼說也找倆共享自行車騎回去吧。
反正我是坐公交車回到起點的。
先走到“老東嶽”站,然後坐102路或者306路到“古蕩西”站,15分鐘即到。
再前行200米,就找到我停放在山門前的電動車。
自此,閉環結束,騎車回家。
總結此路線離居民區很近,尤其是住在城西的朋友,而且旁支小路很多。
走起來也不累,速度可快可慢,老少鹹宜。
全程多處可遠眺西湖,也可遠望城西。
體力指數:二星
觀光指數:三星
推薦等級:三星
聲明這是老鄭的杭州登山路線第12條路線。其他路線圖文,請用關鍵詞“杭州登山路線”搜索即可。
每一條登山路線,我都将親曆去爬,親自拍攝。然後以文章,圖集,視頻三種形式發布内容。
文章則以《杭州登山路線》為專題,側重攻略;圖集精選沿途風景美圖,以《遊杭州跟我走》的專題發表;視頻将在未來集中拍攝集中發布。
每一個景點,我可能去過不止一次。歡迎關注“鄭在别處”,及時跟蹤我的登山動态。
圖文原創,筆耕不易,承蒙點贊,感謝留言,老鄭祝你健康快樂,四季發财!
鄭在别處,行攝天地,紛繁世界,與你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