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本是福建湄洲島的尋常女子,死後卻被民間百姓尊為海神,江湖上處處流傳着她呼雲喚雨,濟世救民的神奇傳說。她屢屢受到朝廷敕封,升格為國家祭祀的唯一女神,封号長達64字,其廟宇遍布海内外,廣為崇奉。你知道她是誰麼?快來一起看一看吧!
一、傳奇的“民女”
相傳媽祖出生于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嶼的一個仕宦之家。其祖上為東晉時期福建晉安郡王林祿。媽祖父母常年行善積德,唯獨膝下無子。夫婦二人特地拜南海觀音以求子嗣。繼而其母王氏便夢見觀音大士,觀音賜丸得孕。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天後聖母事迹圖志》中上冊第一幅圖就以“感大士賜丸得孕”描述了媽祖父母求神得子的傳奇故事。文獻記載北宋建隆元年(960)農曆三月二十三傍晚,林氏家中忽然紅光乍現,香氣不散,室外轟鳴作響,天地璀璨。王氏腹中震動,便生下了媽祖。明代和尚照乘《天妃顯聖錄》記載媽祖從出生至滿月竟然一聲不哭,因此取名為“默”。又因閩南風俗在小名後多加娘字,故時人常稱默娘、林默娘等。
感大士賜丸得孕
而“媽祖”這一稱謂則興起較晚,是民間的一種尊稱。清代學者趙翼撰寫的《陔餘叢考》中曾道:“台灣往來,神迹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神。尚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雲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在閩南方言中,“媽”是對年長者或德高望重者的最高尊稱。媽祖去世時年僅二三十歲,可見民間對其敬重之深。
二、從“海神”到“萬能神”媽祖自幼聰慧,八歲入私塾,精通天文、地理、氣象、醫學,後來又遇神人傳授法術,長大後便立志不嫁,從事巫術,扶危濟困,護航出海,救助無數海上遇難的百姓。在《破驚濤遂救嚴親》圖中描繪的是媽祖本正和姊妹紡織,其魂魄卻已飛到滄海上空,救父兄于水難的傳奇故事。
破驚濤遂救嚴親
不幸的是,這樣一位女中英雄,在一次拯救海難的行動中血撒大海。而其英勇無畏、樂善好施的精神終廣為人所傳頌,在宋雍熙四年(987年)湄洲島上建起了第一座媽祖廟——“靈女廟”,從而開啟了媽祖由民女升格為海神,成為我國閩南沿海及台灣地區的主要信仰神之一。例如我國港口城市澳門的葡萄牙語稱為Macau,就是由粵語“媽閣”音譯而來的。
澳門媽祖廟
媽祖最初受到宋代沿海地區及海外華人等民間信仰崇拜在于保護航海,庇佑漕運。這在依靠捕魚航海以為生計的百姓中擁有強大的吸引力。漁民們每造新船,必定做一隻小船模供奉在媽祖廟内,以求媽祖的保護。在行船上也供奉着媽祖像,一遇狂風暴雨便拈香祭拜。媽祖俨然成為海商出海貿易的精神寄托。民間流傳着“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說法。在官府的戰哨艦隊之中也常常可見象征媽祖的印記。
裝有媽祖旗杆、媽祖旗與媽祖神龛的清代戰哨船
地區若遇旱澇災害也會向媽祖求助。僅在宋代,因媽祖救旱抗澇就被官府加封數次。百姓苦雨,媽祖顯靈止潦;大旱望雲,媽祖示夢降雨。作為海神,這一信仰崇拜是可以得到理解的,但媽祖的職能卻不僅于此。在北宋以來外族不斷南下入侵,倭寇騷擾沿海地區之時,媽祖承擔起抵禦外敵,維護地區安全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南方一些地區,乃至降妖除魔、治病除疫、恩祈子嗣等日常所求的各個方面,都充斥着媽祖的廣大神力。媽祖逐漸成為“公務之神”,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斷增強着社區的凝聚力,成為社區存在的重要象征。“至于居常疾疫,孕育男女,行旅出門,必以紙币牲物求媚而行禱焉”,可見媽祖已滲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從元至清媽祖廟的修建者都一再強調“夫神無依,惟人是依”,“人賴神以安,神依人而立”的說法。媽祖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其形象與象征不斷随着人類自身的需要而改變。甚至到了明代末期,閩人已将其視為無一不管的“萬能的神”,“上而國家之大事,下而草野之細故,凡竭誠緻敬而禱者,如影之随形,響之随聲,靡匆匆期其願而錫之福”,成為安民定邦的重要超自然力量。
草化木垂救商舡
如在明清時期的會館中,有些專為舉子服務的“文人試館”也大都供奉天後媽祖,一方面是因為福建舉人北上入京考試時大多坐船,祈求媽祖護航;另一方面他們渴求媽祖能助其金榜題名,因而媽祖也受到了文人的尊崇和祭拜。
媽祖本作為一種地區性的民間信仰,但也漸漸受到官方政府的承認與尊崇。曆代統治者對其敕封不斷擡高,宋代就有“靈女”“夫人”等稱法,元代時晉升為“天妃”,至明代永樂七年,媽祖信仰就被确認為“官祭”,由國家宗廟禮儀機構來專門進行。清朝康熙年間繼而擡高,将其列為朝廷祀典,固定在春秋兩祭。鹹豐七年,文宗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封号長達64字,作為國家祭祀中唯一的女神,足見媽祖的精神感召力和強大的穩定作用。
三、海内外傳播宋元以來,随着商貿及運輸的需要,河運和海運得到快速發展。媽祖這一信仰,也随着貿易商人及海外移民傳播到國内外各地。為反映不同階層及地區群體的利益訴求,媽祖自身的宗教信仰内容愈益擴充,從而在各地不斷落地生根,倍受尊崇。
媽祖廣泛傳播到南洋地區,南洋凡華僑之地,便有祭祀媽祖之處。在古代航海尚不發達的時代,華人想要遠渡重洋,往往擔着生死的危險,隻能尋求神的超自然力量的保佑。另一方面,鄭和在七下西洋之時也積極尋求媽祖的守護,在經過東南亞這一必經之地時,也對媽祖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馬拉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都供奉有大量的媽祖廟。
聞鼓吹鄭和免險
随着全球貿易及華人範圍的擴大,媽祖信仰擴散到東亞乃至歐洲、美洲等地,美國紐約流傳有“一條華人街,兩個天妃宮”的說法。如今更是遍及世界35個國家和地區,信仰民衆超過3億人。媽祖文化不斷融入到當地文化當中,也成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媽祖信俗在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建構東亞共同體的今天,媽祖文化必将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紀念媽祖誕辰
文史君說媽祖的曆史演變大緻經曆了由民間到官方、由區域到世界、由專一到萬能的過程,其内涵在不斷擴大過程中始終凸顯着“立德、行善、大愛”的品質,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千年延續的文化品格。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媽祖已成為了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符号之一,是溝通海内外的文化紐帶,更是我們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媽祖曆經朝代而不衰,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傳承這一古老的精神傳統,曆久彌新,是我們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和任務所在。
參考文獻:1、呂埴:《〈天後聖母事迹圖志〉中的媽祖文化》,《收藏》2019年05期。
2、蘇亞紅:《“媽祖”形象和名稱演變的曆史研究》,山東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3、陳興貴:《“神聖與世俗”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功能演變》,《中國宗教》2009年12期。
4、李伯重:《“鄉土之神”、“公務之神”與“海商之神”──簡論媽祖形象的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02期。
5、林晶:《媽祖文化在日本的傳播研究:從變異體到共生》,《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05期。
6、李正西:《走近媽祖》,《中國宗教》2019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鄭大嵩陽國學會)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