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筆者和朋友去了一趟海陽市郭城鎮的黃草場村。
“黃草場”這個名字,聽起來就給人一種“荒野偏遠”的感覺,而該村的實際位置也确實如此。這裡地處海陽、乳山交界線上,南、北、東三個方向都被山脈丘陵所環繞,隻有西側相對平緩,有一條水泥路通往相鄰的松樹夼村。
這樣的地理環境,在古代顯然容易有大型野生動物出沒。因此,在向當地老人請教村莊曆史和姓氏之餘,筆者又專門打聽了一下關于動物的傳說。不成想,還真有了意外的收獲。
起初,筆者問的動物是“狼”。一位七旬老人不太肯定地說:“沒見過,但小時候聽說過,現在估計早沒有了。”
“那有大長蟲(蛇)麼?”筆者又問。
這時,老人語氣堅決地回複道:“有,昨天(筆者去的前一天)還有人看見過。”
筆者吃了一驚,連忙打聽起詳情。經過老人以及身旁一位相對年輕的熱心村民的介紹,這才知道了此事的來龍去脈。
原來,黃草場村旁有條河溝,溝旁的地勢相對平坦,有不少村民的麥田就在那裡。當日早上,一塊田地的主人按計劃前去收麥子——具體收割的是機器,主人在一旁等着拉回家就行。
由于這塊麥田到村裡不算太遠,主人去的時候就帶着自家養的小狗一起。而下地不久之後,這隻小狗忽然朝着一個角落狂吠起來。主人循聲望去,隻見一條大蛇在前方穿行。它動作極快,待主人看清時,其前半身已經探入水中,隻有後半截還露在地邊。
一方面是事出突然,另一方面也多少心存畏懼,現場雖然有不少人都親眼看到這條大蛇,但當時均沒有來得及拍圖片。因此,這條大蛇的外觀究竟如何?就隻能通過記憶來大體描述了。
幸運的是,在我們攀談的過程中,麥田的主人也來到了街上乘涼——那條小狗也同樣跟着。根據主人的描述,大蛇不知多長,近有手腕粗細,外皮帶有花紋。至于具體是什麼種類?有毒還是無毒?則難以判斷。
(▲發現大蛇的就是圖中這隻小狗)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的蛇,人看着都害怕,小狗卻似乎并不畏懼——這隻狗的體型很小,也不知哪來的勇氣。主人介紹說,當時就是小狗最先發現蛇的蹤迹,它一邊叫,一邊向前追,從地裡一直追到河邊,待到大蛇藏到水裡才罷休。
實際上,“發現大蛇”在黃草場村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近些年來,類似的情況時有出現。據說,此前在相似的位置,也有人看到一條大蛇,不過推測應該并非同一條;有的村民在果園中也見過;而還有的村民曾在田野中見過蛇蛻下來的皮,也相當粗。
聽村裡老人介紹,在生産隊時期,雖然野外也能見到蛇,但通常都是水青等體型較小的品種。而大蛇逐漸出現,隻不過是這十幾年來的事情。
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暫時沒有權威說法。村民們自己推測,可能與農墾放牧的範圍縮小有關。據介紹,在生産隊時期,村裡的牛群有數十頭之多,時常在河邊放牧。有它們來回走動,蛇很難有安靜的栖息環境。
此外,過去的鄉民有上山砍桲椤、拾草的習慣,而如今,此俗鮮見,不少山嶺已被荒草雜木覆蓋,道路難尋,人迹罕至。這在客觀上也為野生動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
而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前些年有外來的好事者曾在野外放生過蛇,因此,一些老輩未見的品種,近來就屢有出現了。
以上情況,應非黃草場村獨有,膠東其他村落,想必也有類似傳聞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附記:黃草場村簡介
《海陽市鎮村簡志》載:明崇祯年間,先民來此建村。因此地盛産一種野草,開黃花,其葉子、花可做黃色染料,能染黃色布匹,故命村名黃草場村。2002年,全村193戶,542人。有姜、劉、于、周、聶、楊等姓,其中姜姓居多。
黃草場村在舊時曾以燒窯而聞名,村中不少老房子上的青磚,據說都是就地取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