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之慎獨
慎獨的話題,往往用内觀法自省,未發之“中”,唯獨知,隻有自己知道。所以人們論述了那麼多“獨知”,似乎也隻有自己知道,讓人理解卻也困難。可見言說精神世界絕非易事,說者和聽者容易雙雙陷入囧境。“誠于中,形于外”對舉,試圖将視野引向外部世界,通過外觀來審視精神世界。這肯定是擺脫說理囧境,保持說理節度的有益嘗試。然而外觀法究竟如何呢?
且看《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話題是談論誠其意,強調毋自欺,不要欺騙自己。所舉的兩個例子特别有意思,聞到惡臭,内心厭惡;看見美女,滿心喜歡。這叫做自謙,謙,敬也。敬重自己的内心。厭惡、喜歡都是内心的感受,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叫自謙。要自謙,毋自欺,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說誠其意。然而究竟有沒有敬重自己,有沒有欺騙自己,隻有自己知道,這就是獨知。所以君子要從内心深處誠其意,必慎其獨也!這仍然是内觀。
攝影 斯培光
02
内觀與外觀
然後以小人表裡不一為反例,說明誠其意的重要。小人是有行為的,做了不善的事情,看見君子則“厭然”,試圖掩藏已經做了的不善,說明他事先知道不該做不善的事情,卻仍要明知故犯。小人的症結在于“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掩蓋真相,僞造假象,這不但是自欺,而且是欺人,然而能夠掩蓋得了嗎?後面“人之視己”一句,又有異議,到底誰看誰?是人自己看自己,還是别人看自己?自己看自己要看到肺啊肝啊,好像比較困難,而且人們總說最不易看清的是自己,一個人看另一個人可能比較容易看清楚,根據後文“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應當選别人看自己。這就是外觀了。别人看自己,像照X光一樣把你的肺肝看得清清楚楚。
這句話是沒有特指地講了一個一般性道理,發揮了兩個功能,一是作為标準來評論小人,你那點鬼把戲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你欲蓋彌彰,“則何益矣!”二是引出下文,對小人而言,試圖用假象來掩藏的念頭落了空,因為不善的行為早就顯露在外。于是得出一個結論:誠于中,形于外。誠,信也,誠實;形,不是張揚地外顯,而是不可修飾地自然地流露。内心真實的意圖,會自然流露到外面。因此,對君子而言,要在源頭上把握住自己,在未發未形之時,也隻有自己知道,自己能把持,一旦形于外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君子必慎其獨。
作畫 王永玲
03
空間之獨與内心獨處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着,十隻手指着,這是很嚴峻的事!”這當然是外觀。朱熹的弟子問老師:“暗室不欺”跟曾子說的是不是同樣的意思?朱熹答,是的,并且說這“獨”也又不是恁地獨時,如與人對坐,自心中發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獨處(《朱子語類》)。這裡區分了獨的兩層含義:空間之獨與内心之獨。“暗室”是空間之獨,“不欺”是内心之獨,即使與人對坐,空間不獨,仍然可以做到内心獨處。朱熹是想把空間之獨與内心之獨統一起來,怎麼統一呢?
正因為君子懂得外面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嚴峻考驗,所以更應該并非強迫而是自覺地要求自己暗室不欺,從而真正實現内外合一。這正是誠于中、形于外的道理所在。康熙也明确地說過獨的雙重意義:所謂暗室不欺有二義焉:一在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隐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庭訓格言》)。财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可以修養身心,心胸寬廣身體安康。所以,君子必誠其意。隻有心中誠其意,才能經得起外觀的嚴峻考驗。這當然是更高的要求了!
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成為慎獨論最精煉的名句。《荀子·不苟》與之同,所及話題也是養心于誠。慎獨還有另外一種表述,《文子·精誠》:聖人不慚于影,君子慎其獨也。黑夜裡面對自己的身影,聖人不感到慚愧,這是一種反思,君子慎其獨也,除了内心獨知以外,也還有空間上獨自的意思。
攝影 至簡Prajna
04
慎獨論的闡釋空間
關于慎獨的論證所顯現的張力,表明存在着一個闡釋空間。從論述的角度看,由禮的本質入手,在禮器與德性的關系變動中,抓住了内心獨知一隅;又設置了道不可須臾離的特殊情景,要求君子在不睹不聞的條件下不能有瞬間的迷茫;還從誠于中形于外的内外關系中,讓君子守住未形之前内心誠實的一端。讨論内心是一件很難的事,慎獨論者卻能從或虛或實的情景中,在時空瞬息幾微中,凸顯出“獨”這樣一個特立的觀念詞,從精神根源上為君子指明一條修身的路徑,
誠意、正心成為修齊治平的基礎。從論述的方法看,既有令後人言說紛紛的抽象論述,又有貼近生活的小人厭然的生動例子,将一個容易玄乎的話題給予人一個理解空間,值得留意的是,雖然有些理解有異議,但是終究沒有離題萬裡,而且能夠吸引人讨論兩千年,也算得上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從論述的效力看,慎獨雖然面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嚴峻審視,但并非冷酷的逼迫,而是請君子“慎獨”的勸勉,尤其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對人的實際感受的尊重,有一種包容的情懷,如此才更能守護内心的真實和誠信。論證不陷于固執,而顯得張弛有度,體現出用中國話講道理包容圓融的氣度。
儒家君子的前行路徑是修齊治平,核心是修身,而修身要達到誠意、正心的條件是什麼呢?且看《格物緻知》。
為您鍊接
象思維(123)慎獨
象思維(122)三層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