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學年
▲樹齡580多年的國寶級古黃楊《天人工物》(攝于2007年)
編者按:
說到品松丘,盆景人都不會陌生,它是中國盆景藝術大師韓學年老師以山松為主題的私家盆景園。每年到這裡參觀學習的盆景愛好者絡繹不絕,包括不少國外盆景友人,是愛松人學習和賞松的聖地。品松丘擺放着近兩百件經典的山松盆景,還有一些大型的雜木盆景,其中讓人過目不忘的就是這棵幹徑達40cm、樹高及橫展幅達3米,樹齡達580多年的國寶級的古黃楊——《天人工物》。此珍寶可謂是近二十年來盆景界關注度最高的一棵樹,接下就讓其主人韓學年大師為您親述《天人工物》的前世今生,文章包括:《探源》、《釋疑》、《收藏》三部分,分三期在本平台《一樹一故事》欄目連續刊出,敬請留意。
▲《天人工物》短視頻(攝于2017年)
古黃楊《天人工物》之探源
——韓學年
2012年9月上旬,因展事再到大埔。大埔是我收藏那棵古黃楊的發掘地,位廣東東北部,距我居住地500多公裡,梅州市管轄,山區地域但海撥不高,四面高山成丘陵盆地,是客家革命老區,北伐以來出衆多将士,也是李光耀祖籍地。
▲古黃楊全貌(攝于2017年)
先後幾次到大埔,2002年首次帶目的而去。2001年十月,于陳村花卉世界收藏得參加“第五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命名《群龍荟萃》的古黃楊展品。黃楊非珠三角地域植物,嶺南盆景曆史上沒有該品種,我地區最早展現的黃楊盆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在一個盆展上,一個黃楊展品首次亮相即引起觸目,細小的葉子和嶙峋的皮層,及優美的造型成為當時的明星盆景,被視珍稀高貴,後盆友了解分析,該作品應會是最早從台灣進入的“金柳”。因不了解生長習性也無養護經驗,多年來愛護有加少參加展事,更不敢作大修剪,在本地區不自覺的造就出黃楊盆景的珍稀神秘感。
▲古黃楊局部(攝于2017年)
我偶巧收藏得這黃楊,倉促意外慶幸有緣,曾心情激動,平靜後卻怕無養植經驗而糟蹋了這我視作自然天造的神品,于是尋書籍搜資料以求養護之法,也數次與原收藏者電話了解交流,但這古稀的樹,原生長地的氣候小環境如何,樹齡及自然野外生長環境,發現發掘移植種養等過程卻是我極想了解的,這對我養護會有極大的幫助。于是促成我想去實地拜訪了解的心願,與原收藏者電話聯系,歡迎我到訪。
▲古黃楊局部(攝于2017年)
數月後的02年初,與兩盆友驅車,未通高速行了八九個小時,第一次到大埔縣城,受到熱情歡迎,這熱情除了因這黃楊交上朋友老遠造訪外,他們還有一個心願,希望借這黃楊的收藏影響,帶動其他盆友到大埔收藏黃楊盆景,因當地已種養黃楊多年,數量不少,但由于地域偏遠信息及人員交往少,交易不旺。通過交談,得到了我所想了解的部分信息,但也得知原樹并非他們當地,而是距離他們還有數十公裡的山區村落,交通不便,我提出可否帶我們到當地看看,但未知何因他們婉轉推辭了,我不敢強求,未能如願。但為探養護經驗,我花三千元選購了一棵小規格黃楊用作探讨,同行盆友也花近十萬購了幾盆養植怡情。客的心願有結果,我的心願卻未了結,有點遺憾,後兩度再去,也未敢提出。
▲古黃楊局部,頭部幹徑超過40cm,底托橫枝直徑超過20cm(攝于2017年)
十年後的2012年9月,因組織省盆協二十五周年展品,我随會長曾安昌到該地協調參展作品,途中曾會長提出去看下古黃楊的出生地,我把上敞情況告知他,他說到時再提出看可否成行。我們這次到大埔,副縣長郭敏先生參與接待,他也是盆景發燒友,帶動了當地的盆景發展,歡聚交談中自然又談到這古黃楊,曾會長提出我們幾位想去原生地走走,了解一下生長環境,郭副縣長也鼓動我們應去了解下,并安排幾位盆友陪同,由當時的收藏者劉騰雲先生(三收藏者之一)帶路,第二天早上出行,十年的心願将得以實現,心情之悅不用表述,我體會到兩方領導的作用。
▲進村路整潔平坦不難行小溪沿路而過
第二天早上兩台車出發,其實與他們原來所講的路并非那麼偏遠,雖行走于山間曲曲轉轉,但水泥路不難行,比我到廣西蒼梧找松樁的土路好走多了,約一個鐘車程,到青溪鎮青峰沿埔村,由于老劉也是買樹時到今次再到,十三年了,記錯點路,後于路中一個較寬的地圹停下,地圹是村民收成作物的曬場,約一千來平方,地圹前,一小溪,溪後一排屋舍,陳舊但整潔,沿山坡高低錯落,有點景緻,地圹後又一層略高的小廣場,也約數百平方,一間‘劉氏宗詞’詞堂面向小溪,詞堂陳舊低矮,與我們珠三角詞堂無法相比,但現今仍有活動,詞堂門口右邊約二三十米的地方,用磚圍建一個約直徑二米高約七十公分的圍圈,老劉指示那是黃楊的原點地,現築此圍圈并刻下幾個似乎與樹無關的文記。
▲劉氏宗詞門庭
詞堂低矮也不大,但與當地農舍相比算大建築了,外門牌匾書“漢代傳徑”,字體陳舊脫色,詞堂是否是漢代所築?未能确定,但字體肯定不會,詞堂前右邊,兩個石做的柱杆仍立着,高七八米,杆柱上刻有文字,看不懂,是否是功名樁也不懂,推想詞堂确有一定的曆史,我們幾人談論間,二男一女三個村民先後來到我們之間,我們外人的行動引起他們關注,經老劉與他們用當地話溝通後引起他們興趣和話語,與我們叙談,介紹那黃楊的記憶。那黃楊雖種于詞堂前,但屬私家财物,賣樹的主人已過世,已無直糸親屬在村了,三人已年齡不輕,都六七十歲,一個是與樹主人有堂侄關系,一個負責詞堂打理,女的今天剛從縣城回來,他們相當純樸,其中一老人現今還未到過縣城,估計這不會是個别,山村,未有大路行車前到縣城卻是個大行為,可能等到路好有汽車年齡大了也就不願走了,鄉戀情結。
▲詞堂正對的農舍沿山坡而建錯落有緻
女主人請我們幾人到她于詞堂傍的家作客,拿出小吃山茶招待,相當熱情興奮,我把剛好随車刊有那黃楊圖片的“嶺南盆景癡友會”畫冊送他們,他們看到那黃楊都認得,更顯興趣。其間我了解那黃楊的種植時間,他們說不清,隻講少時樹已有那麼粗,(用手勢作三四十公分狀)講不清什麼時候種的,由于樹不算高,枝杈又多,一直以來小童都常爬上去玩耍,為什麼挖去樹後在原址築個圍圈也不知緣由,文字含意也不解,約停留了半個鐘與他們道别。
這次一行,實地了解到那黃楊的一點基本情況,了結個心願,也釋疑了原來的一些疑問。
▲在村民陳德英家作客
▲詞堂的山門右護理詞堂的劉姓老者中劉騰雲
▲透過山門所見的農舍與柱杆
▲所站位置是原黃楊的原點現築了個圍圈,右起本人 曾安昌 劉騰雲 何焯光。
▲圍圈刻寫的文字
▲圍圈傍閑談,左三村民陳德英66歲、劉如捌73歲、 劉輪芳76歲。
(上篇)
未完待續,敬請留意下一期《一樹一故事》之:
古黃楊《天人工物》之釋疑
鳴謝:感謝韓學年老師授權發布!
嶺南盆景公衆号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ID: lnpjsj
想要閱讀更多原創文章,敬請關注《嶺南盆景》微信公衆平台: lnpjsj ,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小編微信: lnpj179 歡迎投稿、留言參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