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族是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據記載,歐洲北方體格強壯的半開化日耳曼民族已開始替馬其頓希臘帝國充當雇傭軍。羅馬帝國時代,日耳曼雇傭軍更是使該帝國得以鞏固的重要支柱。
962年德意志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占領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并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号。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邦聯條約,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内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邦聯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侖為保護人,并由拿破侖支配邦聯的外交和軍事。
當時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号,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放棄權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隻能夠統治奧地利帝國(1867年改名為奧匈帝國)。此後數年,又有23個邦國加入萊茵邦聯;德意志地區内隻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加入萊茵邦聯。
18世紀初,普魯士即已崛起,與奧地利争雄于德意志。至19世紀,随着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建立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顯得更加緊迫。 此時擺在德意志面前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麼由普魯士完成統一,要麼由奧地利完成統一,因此普魯士與奧地利争奪帝國的主導權的鬥争進入白熱化。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以奧地利帝國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6年在普奧戰争中失敗,德意志邦聯解散。此時影響德國曆史進程的普魯士的鐵血首相俾斯麥上台,俾斯麥是一位軍事天才深谙兵法,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占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争”中,普魯士又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争,大獲全勝,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最終經過無數次的較量和利益交換,奧地利承認普魯士的主導地位,面對俾斯麥希望奧地利加入聯邦的邀請,奧地利給予拒絕并宣布不加入德意志聯邦。這也成了德國的心病,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種同族的德國和奧地利再次合并,後被同盟國強行解散。
現代奧地利是一個位于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下屬九個聯邦州,作為一個内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鄰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鄰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亞,西鄰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鄰德國和捷克,國土面積83855km²。首都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是一個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奧地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加入歐盟,同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開始使用歐元。2016年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4587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6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産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
德國是位于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裡,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七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