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于802年,當時韓愈是四門博士,算是個小官,不是太大的官員。
寫給他的學生李潘的,李潘後來很厲害,803年進士第一名,也就是寫《師說》第二年,看來韓愈的教育功底還是很厲害的!
學習這篇文章。
古之學者必有師。
看來作為一個人,必須學習,隻要學習就應該有老師,這裡的學者可以說是求學的人,也可說成是學習技術的人,當然,韓愈當時說的意思應該學習古文的人,為考取功名的學習,現在應該更廣泛的學習。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把老師的作用全部說出來了,三個重點工作,一是傳道,二是授業,三是解惑。
這裡的道應該是儒家之道,要是現在來說,應該是多種道,不僅是儒家,道家,佛家都算;
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是不是可以說各種業,也就是技術方面也算是業,比如說技術工人師傅教授技藝也算是業,當然現在可以這麼說了;
惑,疑難問題,解惑就是解決心理問題,知識問題,心中的疑惑,應該說韓愈把老師的作用點全了,不僅是學業的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 終不解矣。
重點解讀解惑的問題,說明韓愈希望我們要像别人學習,這樣就不會有疑惑。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
找人當老師,不要問年齡,要問會不會,知道不知道,懂不懂 ,我們能從他那裡學到什麼東西,年齡不是問題。
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不僅年齡不是問題,貴賤也不是問題,重點是解決問題。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這些道理很簡單,可惜由于種種原因,老師不是這麼好傳道的,這是人開始走下坡路,心中有疑惑不去解決。
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衆人,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于師。
古代的聖人尚且學習,今天的一般人,反而不學,真是社會現實沒有學習的好環境。
是故聖益聖, 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結果是聖人越來越厲害,一般人越來越一般,原因是不學習,不認好老師。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 于其身也, 則恥師焉, 惑矣。
對待孩子,還行,找老師,對于自己,反而不學,不找老師,真奇怪。
彼童子之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師焉,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雲者, 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 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谀。” 嗚呼! 師道之不複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我說的師道不是簡單的學習書上的東西,也就是學習一些古文句子,是傳其道解其惑者。學習那些隻是小事,重點是學習很多知識,要學習社會知識,還有就是不好的風氣,認為向别人學習是好笑的事情,年齡,地位都影響學習,這都是錯誤的認識,韓愈真對當時的環境發出感慨。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 苌弘、 師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韓愈又用老師中的老師孔子作為例子,孔子這麼有水平的老師,還向很多人學習,不論是不如他的,還是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孔子隻要不懂,認為自己不專業,就去學習,所以孔子最後很厲害,而去說出了經典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這是真是的事情,對任何時候的人,都有指點意義。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不拘于時, 學于餘。 餘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贻之。
這是韓愈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後來這個學生很厲害,考上進士第一名,看來韓愈看人還是很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