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年邁時候,不要到太遠的地方工作,如若實在不得已,也要告知父母去向,并明确歸期,更要安頓好父母的生活。
孔子作為華夏民族的至聖先師,在道德修養和待人接物方面都有着偉大的成就。孔子一生緻力于推行“仁義治國”的為政理念,提倡通過個人的“修身立命”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文明進步。孔子一生盡管命運多舛,卻從來“不怨天、不尤人”,孔子的其言其行是我華夏仁人志士永遠學習的表率和榜樣。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此語出自《論語•裡仁》,其表達的意思是:父母年邁時候,不要到太遠的地方工作,否則,往往會讓父母因為對自己的牽挂而擔憂。即便不得已,也要告知父母去向,并明确歸來的時間,更要提前安頓好父母的生活。儒家思想對于孝道的提倡是“有目共睹”的,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儒門弟子至孝的故事比比皆是,元代郭居敬輯錄曆史上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華夏民族世代傳承的儒門經典。孔子在此重申了對于父母的孝敬要落實在行動之中,在沒有必要到外地工作的情況下,盡量要留在父母身邊,時常關照父母的生活,即便幫不上什麼忙,但是隻要在父母身邊,便是一種對父母最大的寬慰。
孔子作為華夏民族的至聖先師,其本人以及弟子所創建的儒家學說為後世的社會治理以及文明進步提供了豐沃的思想基礎,對于民族發展與繁衍不息做出了傑出而偉大的貢獻。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此語誠不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