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遊區、商場或珠寶店閑逛的時候,商家都會大力推銷一種“招财神獸”,那就是貔貅。它的頭銜有很多,比如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喜吞金銀隻吃不拉、法力高深寓意美好等,在網上随便一搜,有關貔貅的擺法戴法、風水禁忌都說得頭頭是道。然而,這卻是個持續了20多年的騙局。
關于貔貅文化,各種說法五花八門,所以要先梳理它的來源。貔貅一度被認為原型是大熊貓,其實在清代之前都沒有任何史料有此記載,隻有清初《譯峨籁》裡轉述峨眉山人所稱的"皮裘",即是指大熊貓,但這種說法卻是錯誤的。
事實上,在古代神話傳說裡大熊貓和貔貅很可能是對頭。《史記·五帝本紀》裡記載:“軒轅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這裡面黃帝驅使的神獸中就有貔貅。而後來的涿鹿大戰,蚩尤騎着食鐵獸與黃帝大戰最終落敗,這個食鐵獸指的就是大熊貓,所以說二者應該不是一個種類。
漢代《禮記》中描述軍隊打仗的時候有這麼一句: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載謂舉於旌首以警衆也。意思是碰到猛獸之時,則舉起貔貅旗,以警示後方士兵,在古人的心目中,貔貅代表着剛猛無畏,戰事中必驅列陣前。
而在《山海經》中,描述貔貅身形類似虎豹,卻能捕虎豹為食,這樣一個猛獸,大熊貓再兇估計也不是對手。然而熊貓如今能靠賣萌成為國寶,而貔貅卻在以訛傳訛中變成了“旺财”。
曆朝曆代的書籍無一例外,都是把貔貅當作一個善戰猛獸來描述,其形象在《清稗類鈔·動物·貔貅》中載:“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它和鳳凰、鴛鴦一樣,貔是雄獸,貅是雌獸,代表的文化含義是兇猛和忠誠。
在如今,貔貅被強行安插上一個翅膀,變成隻吃不拉,滿身的銅臭味。文化含義更被強行與“辟邪”和“天祿”聯系在一起。這兩個都是漢代沿起的鎮墓獸,和貔貅沒有任何關系,卻被香港的風水師用謊言混淆在一塊。
早在1993年,香港的一些風水師開始宣傳貔貅有辟邪的效果,到了1994年,香港著名風水先生何昭劻,在《玄機》雜志上刊文,直指貔貅就是“天祿”。然後貔貅就火了,各種故事層出不窮,甚至還宣傳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首富,就是因為辦公室裡擺了888隻貔貅。
《後漢書·靈帝紀》載:“複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黃锺四,及天祿、蝦蟆。”能在皇帝寝殿裡擺放的東西,肯定非同凡響。“天祿”(又稱天鹿),和“辟邪”一樣是古人心目中兩大靈獸,代表着福祿和平安。
從古墓裡出土的漢代鎮墓獸可知,“天祿”和“辟邪”都是似獅似虎,頭上長角,帶有翅膀,昂首挺胸身形偉岸,這樣看是不是和現在的貔貅工藝品很像呢?其實就是現代商家根據兩種神獸的模樣制作出來的。
如果有心者能找到多年前的貔貅工藝品,就會發現那時候貔貅還沒有角和翅膀,因為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随之而來的就是謠傳貔貅是龍的九子之一,但龍生九子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風、蒲牢、狻猊、蚣蝮、狴犴、負屃、螭吻。根本就沒有貔貅這一說法。
那個年代香港文化對我們影響很大,貔貅“招财”傳過來後經過各種加工,成了如今的模樣,占據了珠寶玉石店和文玩店的半壁江山,成為暢銷商品。商家還給貔貅加上各種神秘屬性,比如說貔貅“認主”,要先“開光”,總之多花錢才能請到真正“招财”的貔貅。
其實上古神獸本來就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到如今請神獸降财本也無傷大雅,算個心理寄托,但商家隔一段時間就杜撰一些子虛烏有的“曆史文化”,藏友買起來花了冤枉錢,無疑于交智商稅。貔貅“招财”的說法算起來也不過20多年時間,旺不旺财不知道,總之它的形象和真正的曆史記載有很大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