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師 2022-12-23 05:00 發表于黑龍江
以下文章來源于守望新教育 ,作者林忠玲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幫助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呈人之美,成人之美。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彙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又到了一個學期結束時。每到這個時間節點,總有一些話想和你們唠唠叨。——林忠玲
分數和人格的發展絕對是兩回事,知識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裡面自然地熏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張志勇
教育不僅僅隻有分數和升學,教育還有更多的意義,更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社會實踐能力、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追求等都遠比一時的分數和升學率重要。——謝利民
每個學期的結業慶典,對許多新教育的榜樣教室來說,是所有節日之中最為隆重的。——《新教育》
忘掉分數,留下人,培育人,成就人,才是我們對有志于成為教育家的中小學校長們的終極期盼。——于漪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播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期末慶典課程——穿過生命散發的芬芳,擦亮生命成長中的重要日子
改變自我,改變世界
用行動書寫生命傳奇
戲劇課程對孩子的意義——讓孩子用整個身心來學習,讓兒童在戲劇中學習和成長
.....
期末來臨,@ 校長老師父母們
——你計劃怎樣評價孩子?
作者|林忠玲
江蘇姜堰教育局原副局長
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又到了一個學期結束時。每到這個時間節點,總有一些話想和你們唠唠叨。
圖為新教育榜樣教師郭麗萍老師班級期末慶典掠影
@校長們:
你的學校有幾把尺子來量孩子?
曾經有個報道,說南京某個以接受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校長,到了學期末,會給每個孩子都發一個獎,就連平時基本天天曠課的一個搗蛋鬼,也因為保護過本校孩子不受外面痞子欺負,得到了“見義勇為”獎。
我相信,敢于這樣做的校長是極少數的,因為在衆多校長的思維裡,隻有那些夠得上優秀的孩子才該授獎。
都說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孩子。我以為,衡量一所學校所施予的教育是不是有溫度,是不是在真正關注每一個孩子,就看這所學校在評價學生方面有多少把尺子。
以一張試卷、一個分數來評判一批孩子的優劣,最直接,最公平,最簡單,但似乎也最不人道。因為人的成長的複雜性,豈是一紙分數能夠說得清、道得明的。
在标準化考試面前,幾乎90%的孩子都不會有成就感,因為得到滿分的畢竟太少了。隻要得不到滿分,就是有瑕疵,有遺憾,老師、父母就一定不會滿意,也一定會寄語“還須努力”。
每一場考試,最受傷的是那些中下等。表面上有些孩子顯得很不在乎,其實他們在心裡自卑到極點。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校園裡擡起頭來走路,這應該成為校長的一種情懷。如果一所學校評價學生的手段隻剩下了分數,隻能說這是教育者的無能。
理想主義者認為,教育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坐的、躺着的,千姿百态,或快或慢,但終究殊途同歸。
親愛的校長們,不知道你為你們的孩子準備了幾把評價的尺子?
@教師們:
你将怎樣給學生寫評語?
期末,班主任老師都在忙着給學生寫評語。那麼多的孩子,還要寫出不同的樣子,這似乎是一個十分費腦子的活兒,真的很難哦。
聽說,有的班主任很有辦法:從網上下載一些評語的模闆,然後稍稍改頭換面,便應付過去了。這樣做,老師省事了,但送給孩子們的評語缺少了真誠表達,孩子們記不住,父母們也能或多或少感覺到教師的心不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作為期末的評語,是師者對孩子說的真心話,是賞識激勵,殷殷期待。好的評語,似冬日裡的陽光,溫暖備至。有時,就是老師的一句話,能讓學生記住一輩子。
其實,老師寫給學生的評語,看得最認真的是他們的父母。父母們想從老師的表達中,判斷自家孩子的在校表現。好的評語,會讓父母們在内心升騰起希望,讓家庭因為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給每個孩子寫評語,把自己眼中的孩子描述出來,不僅僅是一個任務,而且是一次教育契機。對每個孩子關注越多,你的表達細節就會越多;愛得越深,你的話語方式就會越真。
親愛的老師們,你寫給孩子的評語,自己讀了會感動嗎?孩子們讀了會激動嗎?
@父母們:
你能容忍你的孩子不優秀嗎?
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生命旅程中的陪伴者。我們隻能陪他們一程,他們卻會伴我們一生。
因為天性禀賦,環境習慣,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佼佼者。生命存在的最大意義,如佛家所言“追求安樂,遠離痛苦”。如果我們總是與“鄰家孩子”做比較,就會常常體驗到痛苦。
因為生存競争壓力的傳導作用,決定了當下的教育評價選拔制度還不可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程度。“劇場效應”說明,每個家庭誰都怕輸。可是一個殘酷的事實,隻要競争存在,就會有人失敗。
每次考試,你們一定會打聽孩子考了多少,也一定還會有很多的學校會在期末明明白白的告訴你孩子的分數,甚至排名先後。也許,你的孩子根本就沒法達到你所理想的程度,你美好的夢想會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破滅。
孩子學習優秀,固然令人欣慰。但學業不優秀,并不代表孩子一切都很糟糕。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如花的年紀,會選擇跳樓輕生?這是因為在學校比不過他人,在家裡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當家庭這個港灣不再溫暖,生命走向逃離甚至毀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好好活着”與“比他人優秀”,誰更重要?我想,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認識最深。
期末,當你的孩子無可奈何地告訴你,這回考得不好,你是拳腳相加,還是理解等待?你是把全部責任都推到了孩子身上,還是從自身開始找些原因呢?
親愛的父母們,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并不很優秀,你能一如既往給他家的溫暖嗎?
《長翅膀的課程——在新教育中成長的“向日葵班”》
為每個孩子的生命頒獎
——《緻教師》讀後感
作者|胡小翠
細細品讀了朱老師的《緻教師》,看着書中的那一個個問題,就仿佛是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師的一個觀點讓我尤為感動,那就是:為每個生命頒獎。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護的。“每個孩子的基礎不一樣,能力不一樣,個性不一樣,我們不可能用統一的标準評價所有的學生,也不能夠用一張試卷衡量所有的學生。最好的教育,應該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讓每個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每個生命綻放獨特的光芒。“
新教育獨特的生命叙事劇令我耳目一新。給孩子們排練适合自己的劇目,感受生命的意義。真誠地為新教育人點贊。朱永新老師說,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劇是否精彩,不是看學生們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學生們有沒有真正地演繹出劇中人物的靈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現出來,每個學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劇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劇”。新教育生命叙事劇,就希望運用舞台上的“正劇”引導出人生的“正劇”。每個生命都是這個世界的唯一。關注每個生命,關注每個孩子,為每個生命頒獎,為每個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嘲笑中有愛迪生”。教師要充分運用賞識教育和激勵教育原則。教師請不要吝啬你的表揚。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優點的,你要善于去發現,并大力地表揚他們的“閃光點”,所謂的“後進生”并不是他們真的能力很差,而隻是他們缺少周圍環境的人們給予他們的肯定和表揚。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作為教師時刻要記住這一教學原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聲細語的表揚聲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學中我都會毫不吝啬自己的贊美之詞,尤其是給那些在慢慢進步的後進生們。這些孩子在我的表揚聲中,仰起了頭,挺起了胸,表現也越來越好。
最後,我想以泰戈爾的一句話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夠以這樣的态度來為每一個生命頒獎。
圖為新教育榜樣教師郭明曉老師班級期末慶典掠影(《新教育的期末慶典課程為什麼?做什麼?怎樣做?——彙聚偉大事物,呵護每個生命,擦亮每個日子》)
為每個孩子的生命頒獎
——“金薔薇”班的期末慶典
作者|張中權
精彩紛呈的一學期又結束了,時間過得很快,開學仿佛就在昨天。看着眼前的他們,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一個學期,約半年時間,這群可愛的孩子,又長大了一些,更懂事了一些。欣慰,他們的成長;失落,兩月的分離。
“金薔薇”班期末慶典如期舉行,孩子們滿含期待,而我,更是心懷感慨。這幫孩子,陪伴他們一年了。一年時間,許多的美好在此間發生。
今天、此時、此刻,我們相約“金薔薇教室”,舉行隆重期末慶典——為每個生命頒獎。毫無疑問是“每個生命”,而不隻是那些通常意義上的優秀學生。每個生命都是可愛的,都是值得期待的。一學期來,每個孩子的生命理所當然得到了滋養,理所當然獲得了蓬勃的成長,就應該得到獎賞,獲得褒揚。一個個孩子,一個個活潑的生命,伴随着音樂,帶着微笑和自豪沖向講台,從我手中一一領取他們的“獎賞”——一張張寓意他們生命拔節成長的獎狀,以及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祝福。
瞧,他們是多麼開心啊,多麼幸福啊,這才是童年生活該有的模樣:體驗、成長、收獲!學校和教室裡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過着充實而又快樂的學校生活,感受着自身生命成長的力量,采撷着寓意收獲的累累碩果。其實,縱觀人的一生,又何嘗不遵循這樣的規律?哪個鮮活的生命不是這樣的經曆?趁此機會,我拿起手機,拍下他們幸福的模樣。人生的重要時刻,抑或平凡的瞬間,都應該留些紀念,這是在搜集鑄造寓意愛與幸福的金薔薇的點點金粉——我多次對孩子們說過的。
隻要上路,就會遇到慶典,作為教師的我,有責任去為孩子們創造一種儀式感,讓他們去感悟一種慶典,不然生命該是多麼的無趣乏味,童年生活該失去多少的精彩紛呈。
我給新網師提建議
點擊圖片,長按識别二維碼
轉載: 守望新教育
作者:林忠玲等
編輯:趙鳳金
審核:劉玉軍 黃鴻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