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仲冬景氣肅,碧草猶萋萋。”仲冬時節,葉落草枯,大地間滿是蕭條的景象。但在肅殺的寒冷冬日中,你是否也抱懷着對新一年的期待,和對農曆新年的盼望憧憬?别急,節氣冬至的到來,就可以提前把過年的氣氛先“安排”上了。
12月22日,标志着即将進入寒冷時節的冬至,就如期而至了。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節氣,不僅是“四時八節”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在古代民間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過去,成都人把冬至稱為過小年,是相當熱鬧的日子。”民俗專家劉孝昌講道,舊時成都民間流傳在冬至這日耕田,可以把草根永遠除掉,于是這一天又叫“草王會”。“同時,這日還時興祭祖,要殺豬、腌臘肉香腸,吃羊肉湯等等。”
民俗專家劉孝昌
晝最短,夜最長。在冬至之後,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日增長。所以,在古人看來,冬至是一個吉日,就如《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這一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值得慶賀。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于是冬至又稱為“亞歲”。想知道古人冬至是如何放假的嗎?那絕對讓你羨慕不已。
冬至大如年 最長有七天“黃金周”假期
“冬至大如年”,這句民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不管是吃餃子,還是吃羊肉湯或湯圓,南北雖有地域差異,卻仍能看到對這個節氣的重視。“相傳冬至,是曆史上周代的新年元旦。”劉孝昌說到,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習俗活動。
而據文獻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冬至祭祀鬼神之禮。《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大司樂》載:“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同時,據《太平禦覽》中所寫:“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衆,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相傳,漢代從冬至開始要放五天假,至唐宋時期,冬至時内外官吏擁有七天假期,這幾天不辦公,堪稱古代“年假”,相當于如今的“黃金周”了。在敦煌文獻《鄭餘慶書儀》中也有記載:“元正、冬至日,在已上二大節,準令休假七日,前三後四日。”
到了北宋時期,北宋人更将寒食、冬至、元旦并稱為三大節,過冬至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在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中曾寫到:“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一種博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可見,無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古時人們都會在冬至這日添置新衣、祭祀祖先、享受美食。此外,明人所寫的《嘉興府志》中也記載道:“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
“在古人看來,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轉換,所以人們對冬至十分重視。漢代以冬至為節,舉行賀儀式并放假,親朋好友以美食相贈;唐宋時期,冬至更是祭天祭祖的日子。所以說。‘冬至大如年’,是數千年來形成的獨特的冬至習俗。”
九九消寒圖(圖據武侯祠博物館)
數完九九八十一 冬盡春日來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莊家漢在田中立。”這首曾在舊時光中人們耳熟能詳的《九九消寒歌》(又叫《數九歌》),你是否聽過呢?
冬至雖然是古時慶賀往來的吉日,卻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即将到來。在古代,沒有精準的天氣預報,人們口口相傳,發明出一種民間的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叫做“數九”,又被稱為“冬九九”。
根據民間的算法,數九是從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也有說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來說,‘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才有‘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的說法。”當數到九個“九天”,也就是數完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以前,娃娃們在冬日時節還有着特别的消遣,那就是填畫《九九消寒圖》。成都的雕版印刷十分風行,每到冬至前後,在卧龍橋一帶大大小小的印書鋪。都會在門口放上一張小桌,上售各色《九九消寒圖》,這些消寒圖都很有雅趣,設計精巧,給漫長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隻要畫完這張《九九消寒圖》,春暖花開的日子就近在眼前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