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歐洲的大國之一,一直在國際事務當中都有着較為重要的話語權。尤其是在英國選擇退出歐盟之後,德國更是和法國一起成為了歐盟“話事人”,某些意義上來看德國的态度已經決定了歐盟對外的方式。
不過近期德國國内的政治局勢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原本的政壇“常青樹”默克爾因為年齡原因已經開始準備給新的接班人讓位,那麼這對于德國自身的政治局勢有着怎樣的影響?
阿明·拉舍特作為德國基民盟高層選定的“默克爾接班人”,他曾在接受采訪時明确表示:德國不會與中國發生所謂的“新冷戰”。
拉舍特所說的話應該怎麼去理解呢?默克爾時期德國的情況是怎樣的?新的接班人又會給中德關系帶來怎樣的變局呢?
01 默克爾時期的德國從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由于當時的政治局勢原因,被分為了東德以及西德兩個部分,其中東德由蘇聯控制奉行社會主義,西德由美國控制奉行資本主義,就這樣德國持續了幾十年之久的分裂。
直到1990年才實現了統一,像是我們所熟知的“柏林牆”就是這一特定曆史時期當中的産物。
與柏林牆倒塌同時發生的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默克爾開始投身于政治活動。她加入了東德最後一屆政府,并且成為了政府的發言人。
事實上來看,在此之前默克爾就已經參與到了政界當中,成為了東德“民主崛起”組織當中的一員。
此後兩德統一之後,默克爾更是在競選當中大獲全勝,成為了當時的聯邦議員,随後在基民盟前任主席科爾的支持之下,默克爾随後成功進入内閣,成為了德國政壇當中新興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先後擔任了基民盟副主席,以及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反應堆安全部部長。
1998年,基民盟内部爆發政治醜聞,科爾以及一系列高層因此而受到了牽連,紛紛辭去了自己的職務,而這時候默克爾就順勢成為了基民盟新的主席。
此後的幾年當中,基民盟在與社民黨的政治鬥争當中處于下風,但是默克爾依靠自己強硬的政治手腕維持住了自身的地位。
一直到了2005年,基民盟與社民黨在選票上基本持平,經過談判之後聯合組建内閣,默克爾出任政府總理,而這位女總理一直連任至今,已經将近16個年頭,可謂是德國政壇當中的“常青樹”。
在默克爾當政的初期,德國對内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因為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國内東西德國雙方之間的經濟極度不平等,同時國内社會福利制度過于優渥,這直接導緻政府大量的财政收入都被用于對福利政策的補貼當中,可以說這兩點共同構成了德國經濟面臨的兩大困局。
針對這兩個問題,默克爾分别給出了答案。在高福利保障方面,她選擇采取與前任德國總理施耐德邁爾相同的手段,通過削減政府财政當中所有關于社會福利的内容來降低财政支出的金額,來達到提振德國經濟的目的。
這一系列的手段對于德國的勞動市場而言是個不錯的消息,通過短期工,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手段,德國勞動市場的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強,最終幫助德國脫離了經濟發展當中的泥潭。
在外交方面,最早默克爾奉行的外交政策與美國高度一緻,但是與此同時也重視對華關系發展,在其擔任總理期間,中德之間的商貿往來整體呈現出上升的态勢。
同時其在任期内也曾經多次訪問中國。整體來看,德國雖然仍舊處于美國所主導的西方政治體系當中,但是對華關系整體是較為良好的。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德國與中國之間就未曾發生過一些沖突。在2007年的時候,默克爾就曾經針對中國西藏事務發表過一些不太恰當的言論,這也導緻中德關系在這一時期當中出現了一些降溫的迹象,但是從整體來看雙邊關系還是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的。
總體來看默克爾執政期間,對于德國而言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位女總理也經常因為其過于保守的執政觀點因此受到一些年輕群體的抨擊。
不過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默克爾能夠使得德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當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積極解決國内所存在的問題,使得德國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
02 德國國内的政治局勢不過英雄終歸會落幕,常青樹也不可能常青。1954年出生的默克爾現在已經是将近70歲了,并且成為德國總理已經超過了15年了。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默克爾逐漸産生了退休的想法,當作為德國“定海神針”的默克爾開始宣布不再參加下一屆選舉,這對于德國政壇而言無疑是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目前來看德國即将面臨着聯邦議院選舉,由于德國總統僅作為國家元首存在,并不具備事實上組建内閣權力。
因此在聯邦議院選舉當中獲勝的政黨,将會組建内閣并且選出事實上的執政者總理,在這一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多個政黨聯合組建内閣的情況。
如果用一個詞彙來形容現在德國選舉的政治局勢,那麼用三分天下來形容是最為合适不過的。
一直以來參與聯邦議院選舉的政黨分别有五個,包括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和基社盟共同組成的聯盟黨,曾經獲得過選舉勝利并且成功組建内閣的社民黨,曾經參與聯合組閣的綠黨,自民黨以及一直作為反對黨存在的左翼黨。
在上述有能力參與選舉角逐的五個政黨當中,聯盟黨,社民黨以及綠黨赢得選舉并且組建内閣的機會更大,這是基于各個黨派的實際能力以及民衆對于其候選人的支持度共同得出的結論,可以說當默克爾選擇退休之後,德國的政治局勢已經是陷入到了迷霧當中。
首先要說的是聯盟黨和它的候選人——拉舍特。長期以來,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在曆年的選舉當中基本上都處于領先地位當中,并且擁有長期執政的經驗,在德國保守派的民衆當中也有着較高的支持率。
不過事實上來看近年來聯盟黨也開始逐漸争取一些激進派的選票,開始逐步轉變選舉的風格。像是今年聯盟黨提出的選舉口号就是“穩定與革新——一同打造現代德國”,這正印證了其選舉風格改變。
而聯盟黨的候選人拉舍特被人們普遍視為默克爾的接班人,有着較為豐富的基層執政經驗。
同時這位候選人還是一位鐵腕大佬,在針對黑幫等社會治安問題上,他采取了一系列較為強硬的手段,這也為其赢得了比較高的支持率,根據民意調查顯示,其支持率大概在三成,這一數字領先于其他政黨。
德國綠黨主要圍繞環保做文章,其候選人是前蹦床運動員貝爾伯克。一直以來作為德國政治力量當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綠黨雖然未能成功取得執政黨地位,但是在環保領域推進了許多的改進措施,像是取消煤電,降低肉類生産等,其主要是争取德國年輕人的選票。
但是在外交上,該政黨主張對華強硬,采取價值觀外交,再加上基本盤在德國并不大,所以想要取得選舉的勝利組建内閣顯然是較為困難的。
社民黨一直以來都是聯盟黨的老對手,而這一次出山成為候選人的則是老牌政治家肖爾茨。
不過用一個詞彙來形容現如今的社民黨那就是“日薄西山”,曾經社民黨在德國政壇當中都是以較為偏向左翼的形象出現。但是随着與聯盟黨多次聯合組閣,其已經逐漸變得“同質化”,失去了原本較為鮮明的立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着社民黨完全失去了機會。雖然目前來看,社民黨的民調支持率不足兩成,已經因為綠黨以及自民黨的壓迫而顯得岌岌可危。
然而,在許多德國人眼裡,作為政壇老将的肖爾茨是總理的最佳選擇,支持率遙遙領先,這是他成為社民黨提名總理人選的重要原因。
目前來看,雖然德國國内的選舉局勢呈現出“三國鼎立”,但是聯盟黨在支持率上還是存在着較大的領先,從此來看拉舍特笑到最後的幾率要高于其他兩位候選人。
但是即便如此,其支持率仍舊不足以支撐其單獨組建新内閣,所以成立聯合政府已經幾成定局,唯一的區别就是主導權的問題。
03 默克爾接班人的“算盤”
作為默克爾的接班人,拉舍特在對外策略當中也呈現出了一種“蕭規曹随”的狀态。之前默克爾在執政的時候,雖然與中國在意識形态等系列問題當中存在有一定的分歧,但是整體矛盾處于一種可控的範圍當中。
同時在對華的交往過程當中,中德商貿關系不斷加深,這也成為了德國對外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針對德中關系,拉舍特也曾經作出明确表态,他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就明确表示,中國對于德國而言既是系統性競争對手,也是合作夥伴。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德國不會與中國發生所謂的“新冷戰”,這也被許多人視為德中關系未來的一個走向。
事實上來看,作為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推動者,德國一直以來都和法國一樣,對歐洲内部事務有着較為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德國的這一表态可以代表了歐盟未來一段時間對于中國的整體的态度。
顯然拉舍特希望能夠維持德國與中國之間較為良好的合作關系,但是同時也遵循美國主導的西方價值體系,這一點也是歐盟一貫堅持的一個立場。
現如今美國拜登政府主導對中國發動“新冷戰”希望用一些手段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在這一過程當中,美國試圖将德國打造成自己的盟友,不過事實上來看德國更希望能夠做個“騎牆派”。
現在對于德國而言,最主要的問題在于通過歐洲一體化來加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盲目地參與到中美的競争當中。
現在的情況來看,從二戰之後整個歐洲已經逐步陷入到了衰退當中,其中既包括一些經濟上的原因,同時更主要的是由于地緣政治的因素。
由于一直以來歐洲被分割為許多細碎的國家,所以當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
而歐洲一體化的本質就是大國通過這一進程,實現歐洲小國家與大國家之間的一個聯合,從而達到提升其國際影響力的目的。
現在的世界正在朝着多極化進行發展,而上世紀的冷戰思維在這個新時代當中已經過時了。
顯然拉舍特很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發展層面上來講,發展的機遇往往是與國家之間的競争并存的。
在經濟方面,相信拉舍特會加強與中國之間的雙邊合作,但是在意識形态問題上,德國也會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
相信許多人對于西方國家拿所謂的“人權”問題做文章已經見怪不怪了,針對這一問題,拉舍特也表示會延續默克爾對華的強硬态度,但是将會采取一些較為懷柔的手段。
用領導層之間的私人對話機制來替代在新聞媒體上一味地進行指責,而這與之前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關系的惡化有着一定的聯系。
其實除了對華關系之外,拉舍特也表示對俄羅斯将會建立較為合理的關系,加強雙方在包括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上的合作。
但是他與此同時也明确表示,德國不會因此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地緣政治問題上的退讓,這一點也被視為德國對俄關系的底線。
作為默克爾的接班人,整體來看拉舍特的執政思路基本上與其相似。德國的主要目标還是保證與中國,俄羅斯以及美國之間的合作關系,同時在一些問題上進行有限的競争。
這種競争将會被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内,不會上升到所謂的“新冷戰”層面。面對美國的拉攏,敢于說“不”,德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都将會在國際事務當中“打太極”,斡旋于利益各方,并且通過歐洲一體化進程切實增強自身的實力。
這一點對于中國而言,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畢竟德國作為歐盟重要的成員國之一,代表了歐盟對華的态度。這樣一個合作與競争并存的未來,對于中國将來的發展而言也是較為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