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論語?堯曰篇第二十【導語】,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第11課論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第11課論語
堯曰篇第二十
【導語】
通行本《論語》的最後一篇,隻有三個章節。第一章分别是堯禅讓帝位給舜時的囑托、商湯祈禱下雨的禱告、周武王分封諸侯時的講話,有些話《尚書》也有類似的表述,所以有人認為《論語》這一篇是抄引用當時的其他古代文獻。後面有一段孔子的為政之道。這一章文字散亂,前後不連貫,當有脫落之處。第二章是子張問孔子為政之道,第三章孔子講“三不知”,内容和前面章節多有重複。感覺這最後一篇有點湊數。
【原文】
20•1 堯曰(1):“咨(2)!爾舜!天之曆數(3)在爾躬,允執其中(4),四海困窮,天祿永終(5)。”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6),敢用玄牡(7),敢昭告于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8),簡(9)在帝心。朕(10)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11),善人是富。“雖有周親(12),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13),審法度(14),修廢官(15),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16)。敏則有功,公則說。
【注釋】
(1)堯曰:下面引号内的話是堯在禅讓帝位給舜時說的話。
(2)咨:啧,表示贊譽的感歎詞,體現堯對舜的贊歎和肯定。
(3)曆數:這裡指帝王依次登基的次序。
(4)允:誠信,公平。 中:中正、中庸之道。
(5)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主流的解釋是“如果四海陷入困頓、困窮,天賜的俸祿就永遠終結了”(朱熹、楊伯峻、楊逢彬均持此說),但值得商榷,我們梳理考證如下:
一、關于“困窮”。《集解》引用包鹹、皇侃舊注:“困,極也,窮,盡也。”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引用俞樾的觀點,大意是:“困是梱的本字,像一個門的四邊,中間的木表示門檻。有限止的意思。也寫成上止下木,會意字。”困字後來的圍困、困頓、窮困、窘迫等意思,都是從最早的門檻所限逐步引申來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困之本義為止而不過,引申之為極盡。《論語》‘四海困窮’謂君德充塞宇宙,與橫被四表之意略同。”“言為政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凡言困勉、困苦皆極盡之義。”解釋得非常明白。《漢語大字典》也解釋“困”有“盡、極”之義,例句即是“四海困窮”。總之,這裡困是極盡窮盡,窮是窮盡,困窮就是窮極、遍及的意思。“四海困窮”必須和前一句“允執其中”連起來講,就是指推行中正之道窮極、遍及于四海。
順便說一下“四海”,盡管這個詞可以不必翻譯,但要注意“四海”的“海”不能望文生義,解釋為海洋。中國東南臨海,但西北是陸地,哪兒來的“四海”?這裡的“海”是指夷、狄、戎、蠻所在的荒蠻邊緣之地,和海水沒關系。“四海”即四方。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解釋說古代交通不便,部族隔閡,對本部族以外的情形不清楚不了解,覺得茫昧不明。所謂的“海”,就是晦暗不明的意思。
二、關于“永終”。這個詞在先秦典籍中一般是表達長久、永久之意的吉祥之辭,直到魏晉以後才逐步有永遠斷絕、永遠終結的意思。明清學者閻若璩、毛奇齡等人搜羅了很多例子,我們選兩個詳細注解一下:一是《周易•歸妹•象辭》:“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大意是“大澤上響起震雷,象征少女出嫁;君子應該長久至終地保持夫妻之道并預知防範其敝壞。”這裡的“永終”毫無異義,就是以永其終、長久至終、長久保持的意思(參見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二是《尚書•金縢》:“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這是周公說的話,大意是“我從三王那裡接受命令,隻有如何能夠永遠保持我們的統治這個大問題,才是我應當考慮的。”(王世舜、王翠葉《尚書》)
綜上,主流解釋把“困窮”“永終”按照後起的意義來理解,盡管負負得正,最終意思倒也不差,但恐怕未必确切。這是堯禅讓帝位給舜時的勉勵和祝福之辭,是正面的祝願而不是反面的警告。這也符合禅讓典禮的情境氛圍和堯對舜的肯定。
(6)予小子履:予小子,上古帝王的自稱。履,商湯的名。 這段話是商湯因為天下大旱的祈雨之詞。
(7)敢:謙辭,表示虔誠。玄牡:玄,黑色。牡,公牛。
(8)帝臣不蔽:帝臣,天帝的臣仆,天下的賢人。不蔽,這裡指不隐瞞掩蓋其善。《墨子•兼愛》:“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罪不敢赦,有善不敢蔽,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9)簡:檢閱,查檢。這裡有明察、明鑒的意思。
(10)朕:我,第一人稱代詞。從秦始皇開始,專用作皇帝自稱。
(11)赉:音lài,賞賜。這段是說周武王。
(12)周親:至親。
(13)權量:權,秤錘,量輕重的量具。量,鬥斛,量容積的量具。
(14)法度:法律制度。
(15)廢官:廢缺的官職和機構。
(16)信則民任焉:在一些古本上沒有這句,可能是衍文。這段話和陽貨篇有重複。可以翻閱一下陽貨篇17•6,其中有一句“信則人任焉”,意思是“誠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但這段話是說帝王對百姓,那時候不是民選,非百姓任之。所以如果翻譯隻能譯為“誠信就能得到别人的效力”。當然作為衍文不翻譯也可以。
【譯文】
堯說:“啧啧!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摯公允地保持那中正之道吧!實現遍及四海的德治,天賜的祿位永久延續。”舜也用這句話命禹接位。
(商湯)說:“我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虔誠地向光明偉大的天帝明白禀告:有罪過的我不敢擅自赦免,您臣仆的善行也不敢有任何隐瞞,偉大的天帝心裡自會明鑒。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罪過都在我一人身上。”
周朝大封天下,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多有至親,不如多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責任都在我一人身上。”
嚴謹規範度量衡,審定法令制度,修複廢缺的官職和機構,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複被滅亡的國家,承續已經斷絕的家族,提拔隐逸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要特别重視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
寬厚就能得到衆人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别人效力),勤敏就會有所成就,公平就會使百姓心悅誠服。
【評析】
本篇開始一段描寫了美好的堯舜禹禅讓制度。但我們要清楚,這些是傳說而不是信史,缺乏可靠的文字和考古依據。《韓非子》中就有“舜逼堯,禹逼舜”的不同記載。春秋時期晉國、魏國史官編撰了一部史書《竹書紀年》,記載中堯舜禹不是主動讓位,而是被逼退位甚至血腥争鬥。當然這些說法的真僞有很大争議,有待更多的考古依據來證實。很多真實的曆史被掩蔽在厚重的曆史塵埃之中,讓後人難辨真僞。有些曆史甚至是人為地掩飾或篡改,所以有了那句著名的話:“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何況口口相傳的傳說人物,其人其事往往是後人各取所需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