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常指傻頭傻腦,不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很久之前,二百五隻不過是個普通的數字,直到某一日,它突然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成了一個有含義的數字。關于二百五為什麼變成罵人的話,說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幾種。
版本一
傳說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很是威風,但也因此樹敵衆多。他在齊國做客卿時,齊國衆大夫因争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但沒抓到。蘇秦将死時,要求齊王将他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以誘使賊人出現。
于是齊王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懸挂在城門上,旁邊貼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間諜,殺了他的人是大功臣,特賞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站出來說自己是兇手。
齊王讓他們考慮好再說,四個人卻都很堅定。齊王又問:“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因此“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版本二唐朝的長安京兆尹權勢很大,每每出巡時,都是聲勢浩大。在最前面開路的官差叫“喝道伍佰”,手拿一根長竿驅趕路人,很是粗魯兇悍,百姓們都很反感這些聲勢浩大,作威作福的官吏。
後來“喝道伍佰”變為兩個人,但百姓并沒有以兩個五百稱呼他們,反而是共稱五百,于是單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手中各持一條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杆子。漸漸的,“二百五”就變成了莽撞無禮、行為粗魯的代名詞。
版本三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寝忘食、日夜苦讀,連傳宗接代都顧不上。可雖然付出了巨大努力,卻一直與功名無緣。
到了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決定認清現實。不曾想老來得子,添了一對雙胞胎。老秀才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老秀才專心在家教育孩子,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一天,老秀才吩咐妻子:“我要去集市上買東西,你在家督促兩個孩子練字,大兒子寫三百字,小兒子寫二百字。”老秀才趕集回來後,詢問二子用功如何,妻子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版本四古代人花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整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癫癫的人叫做“二百五”。
版本五傳說從前有一個傻瓜,家裡條件不好,父親無可奈何,讓他到街上去變賣傳家寶。父親叮囑他一定要賣二百五十八兩,隻能多不能少。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讨價還價,硬是隻給二百五,他想二百五就二百五,于是隻賣了二百五十兩。
回去後他父親氣得半死,周圍的人也都笑話他呆笨,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且随便的人稱為“二百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