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能否暢快地“買買買”?8月31日,市政協舉行十三屆三十七次常委會議,圍繞“釋放内需潛力,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開展專題協商議政。委員們紛紛指出,盡管上海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亮點頻現,但是面臨挑戰依然不容忽視。
一線服裝品牌與國外價差一倍以上
數據顯示,上海2021年電商交易額占全國近十分之一,網絡零售額占社零總額比重達17.8%;“五五購物節”等消費節慶活動加速線上線下聯動;互聯網推動老字号“逆生長”重現生機活力;小程序、微視頻、直播等數字化銷售平台用戶數量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上海消費資源國際化和品質化水平不斷提高,世界高端品牌集聚度超過90%;“首發經濟”持續發力,全球首店旗艦店增量和總量均為全國第一;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
此外,新消費群體為提升消費能級開拓新空間。上海90後人均消費超全國整體水平3倍。 健康服務消費占比全國領先;綠色消費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保持全國首位;醫療旅遊、島嶼及郵輪度假等中高端産品成為旅遊新熱點;家政消費、親子消費居全國城市之首。
但是,市政協常委嚴旭指出,上海消費的暢快感依然需要提升。首先,商圈智慧化、便利化硬件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相當一部分商業體存在停車難、打車難以及交通系統複雜、休閑區域少等問題;特色商業街模式單一、特色不夠鮮明;商業設施同質化競争、重複性開發與分布不均衡并存。消費的體驗感等“軟實力”急待提升,2021年全市受理消費者服務類投訴占比57.5%,表現為虛假宣傳、誘導消費、配套服務有瑕疵、售後義務履行不到位等;地标性、國際化的商圈尚未形成,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化商圈南京西路,人均消費額不及紐約第五大道的九分之一,國際遊客比例不及東京銀座的七分之一。
其次,在上海購買國際品牌的完整性、時效性和價格優勢不明顯,國際一線服裝品牌與國外平均價差在1倍以上,距“買全球”目标尚有差距。中華老字号、上海老字号、中高端本土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夠,前瞻研究院調研顯示,多數品牌都在全國處于消費者低認知度狀态,且客戶群體偏老齡化,距“賣全球”要求也有差距。
另外,消費便利化的制度供給有待全面完善。政策激勵需兼顧與消費緊密相關的生産、流通等環節;通關、檢驗、行政審批成本需進一步壓縮空間,國外化妝品新品需要1-1.5年才能在本地上市,大量進關、送檢、技術審評流程走下來“新品變成淘汰品”;退免稅品類不夠豐富、額度不夠寬松,市内免稅店僅中服免稅店一家且偏重香化、煙酒類商品。與消費中心相适應的國際化、運營管理、市場營銷、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等人才較為缺乏。
建議擴大免稅試點範圍
市政協常委瞿秋平表示,借鑒頂級消費中心城市,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當大力發展免退稅經濟。
為此,瞿秋平建議,上海可以依托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開放通道和開放平台,積極發展免稅店,增加免稅店數量,擴大免稅覆蓋的商品範圍;同時,進一步擴大免稅試點範圍,例如擴大至浦東新區,積極争取在市區新設免稅店。
其次,進一步擴大國際遊客退稅試點範圍,鼓勵更多符合條件、有試點意願的優質商戶加入“即買即退”服務行列,進一步放大“即買即退”離境退稅政策效應,提升離境退稅服務便利度,同時要研究退稅标的物由貨物向服務拓展,推進離境退稅點布局完善,确保在機場、郵輪碼頭每個離境口岸點都有退稅辦理機構。
不僅如此,上海應當自上而下建立健全本地商圈統籌發展制度,協調多區域、多部門的工作部署,合力推動商圈轉型發展。對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現代商圈建設不再是單純的人力和資金的堆疊,更涉及數據、信息等要素的流通。例如在打造迪士尼商業圈時,除了迪士尼娛樂項目之外,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挖掘消費者在住宿、餐飲、演出、文創等多方面的潛在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全方面、一體化服務,這就需要商務部門與公安、交通、金融等部門合作,共享消費者出行、支付、搜索等數據,作為打造迪士尼商圈生态系統的決策依據。
數字化聚焦時尚消費業
市政協常委馬益民指出,上海“十四五”重點産業首次把“時尚消費産業”納入其中。這一領域的主力消費群體是年輕人,是伴随着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非常擅長也更習慣在網絡上展現自我。上海需要關注他們的表達方式和思維習慣。
馬益民表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需要用數字原生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平行世界”之間消費主體、消費主張、消費模式甚至社會關系正在發生的變化,充分利用上海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已形成的供給能力、信息内容生産能力、互聯網應用場景、人才及人口紅利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戰略性和策略性布局。
為此,建議立足城市文化,聚焦“時尚消費”,推動科技與藝術融合創新。例如用足用好現有人才和企業扶持政策,讓“科技 時尚”的複合型人才和企業,享有良好的政策福利。
同時,結合全球新品首發地優勢,鼓勵“國潮”和“老字号”首發新品以“數字藏品”形式出海,率先在全球知名虛拟空間裡形成“上海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以此反哺上海實體商業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