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為一本大衆心理自助類圖書,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實現自我療愈。而從個人角度來講,閱讀完蛤蟆,我更加了解自己,更加理解之前所處階段的狀态,更加明白今後該如何調節自己的狀态,與自身、他人或周圍環境形成基于共鳴的和解。其實大多數人都有或有過至少一種“坐标狀态”,在面對不一樣的人、不同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狀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封面圖
01“你好,我不好” 印證悲慘劇本的兒童自我狀态
處在“你好,我不好”坐标狀态下的人通常會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們會玩那些“無論怎樣都要愛我”的受害者遊戲,一有機會就進入自我設定的悲慘的人生劇本。
處在此狀态下的人往往會無意識地策劃一些劇本情景,好讓自己的劇本不時上演。這是否意味着在他的潛意識裡,關于他人生的“故事情節”早已設定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将他推向某個結局。
有的人認為自己生活一團糟,有意無意惹上麻煩,甚至假設或僞裝自己惹上麻煩,就是想看看别人寬容他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會排斥他。(PS:當戀人雙方在經濟或其他方面産生一定差距後,往往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其實是更想借此試探對方的反應來證明某些東西。而此試探過程中試探一方一旦察覺一些消極的傾向,接着就會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對我,證明我真的很差勁。”
其實仔細想想,為什麼要試探别人,或者說為什麼要故意制造某種情境試探别人,或許是對彼此之間感情的依賴或不信任?試探行為本身何嘗不是對最壞結果中映射出自己對他人的态度或看法——貪圖或利用,貪圖最困難時被試探一方的幫助,而這也是在無形中為自己設定了悲慘劇本。
何嘗不利用悲傷、試探、懷疑的時間去努力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成為更優秀的人,保持最真摯、純潔的情感。
02“我好,你不好”好為人師的父母自我狀态
在面對相對弱小者時,或出于同情或出于自信,我們會一貫将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輸”給别人,或以此評判别人,甚至會在持續“輸出”的過程中産生一種優越感,忽視他人境況的特殊性。在持續“輸出”的過程中,父母自我狀态特征越來越明顯。
在“父母自我狀态下”,你會想證明給别人看,讓别人接受你的觀念或價值觀。這種确信無疑的狀态,就沒法給新觀念、新知識留出一席之地。
不可否認,很多時候人的“兒童自我狀态”是由别人的“父母自我狀态”造成的。對此種情況下的“兒童自我狀态”的人來說,别人或許會影響你或說服你,但最後是你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感受。
或許大多數人都曾有過一段消沉的時光,我們無法忘記也不必忘記自己曾經是那麼消沉。就讓那段記憶留在那,提醒和告訴我們,滑落到生活邊緣是什麼樣子。
03“我好,你也好”直面内心的成人自我狀态
當逐漸去認識或理解自己的狀态,并及時調節自己的當前狀态逐漸向成人自我狀态過渡時,會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真實,更能真誠地直面和回應自己内心的需求。
隻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能更客觀地思考當下的事情,找到事情之間的聯系,理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産生的結果或影響。既不會在回憶時内疚或譴責自己,也不會聽到别人對自己的看法而馬上反駁。通過與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充分理解情緒産生或發展的原因。
當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會明白它們并非可有可無,也不可以對它們不聞不問,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