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上班族,日常上班開車。為了充分利用車輛,經常打開滴滴或嘀嗒APP接單順風車。先放圖,證明筆者有資格發這篇文章。先看下筆者滴滴的頁面。
筆者滴滴頁面:完成25單
再看下嘀嗒頁面。
筆者嘀嗒頁面:完成61次
對比下可以看出,筆者使用嘀嗒更多。主要原因在于滴滴順風車停運了快兩年的時間,筆者隻能使用嘀嗒。為了幫助像筆者一樣的開車上班族了解和使用順風車,筆者準備分接單費用、客源數量、軟件體驗、大數據準确性和車主激勵度(非金錢)5個方面來對比下滴滴和嘀嗒。
一、接單費用從直覺來說,滴滴和嘀嗒的價格相仿。為了證實,筆者去翻查了兩個平台的費用規則。因為順風車不同人數收費不一樣,為了方便比較,我們隻看單人非拼車乘車。先看滴滴的計費規則:
滴滴的計費規則
從上圖可以看出,滴滴采用的規則是分裡程區間收費。除了有基礎裡程費用,裡程越高,價格越低。再看嘀嗒的:
嘀嗒計費規則
嘀嗒也根據裡程分了區間(甚至按時間段分了價格,出行高峰期和夜間要貴),但是跟滴滴不同的是,嘀嗒是根據行程落到哪個區間,直接計算。下面舉個例子,大家可以對比下兩者的計費規則。
假設行程是10公裡,單人不拼座,對于滴滴:5 1.2*8=14.6
對于嘀嗒:10*1.43=14.3
也就是說,兩者極其接近。這也間接印證了筆者的直覺,兩個平台對于車主而言,價格很接近。
在計費規則最下面,兩個平台都寫有類似于價格會根據實際情況浮動的免責說明。結合這一點,也考慮到真正的順風場景下,車主對于價格其實不太敏感。費用方面,兩者打平。
二、客源數量盡管沒有做詳細的數據統計,但是感覺滴滴的客源數量要比嘀嗒多一些。
滴滴順風車上線早,後因為某事件,功能停了近兩年。盡管如此,滴滴的其他功能都是正常運營的,也積累了相當一批忠實用戶。當順風車功能恢複後,旋即有大量車主和乘客使用該平台。
反觀嘀嗒,并沒有在滴滴順風車功能"下線"的期間内,徹底取代滴滴順風車在人們心中的定位。知道并使用嘀嗒的乘客和車主,還是偏少。滴滴明顯占據了乘客心中順風車平台的第一定位。
"第一個産品的品牌進入市場,進入顧客的心智,第二個就難以超越,即使它比第一個要好。就像人們永遠記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而不知道第二個登上月球叫巴茲.奧爾德林。"——艾·裡斯,傑克·特勞特《定位》
三、軟件體驗這方面,嘀嗒的軟件使用體驗要略強于滴滴。
嘀嗒可以一次性設置7天接單
嘀嗒可以一次性發布7日内(即一周)的固定線路車主單,并可以設置自動接單,方便篩選匹配度在85%以上的路線。
而滴滴自從恢複順風車後,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慮,隻允許發布單次的順風車單。如果想發布一周的車單,隻能挨個發布7次。
從這個角度來說,嘀嗒的設置更符合每天固定路線的上班族車主;目前滴滴的設置更符合每次目的地不一樣的出差人員。
四、大數據準确性這裡說的大數據主要指的是車主在平台看到的乘客路線與自身路線的匹配度的準确性。
根據筆者自身體驗,兩個平台的大數據準确性都差強人意。主要的問題在于,兩個平台都會把需要繞路接送的情況與最短路線經過的情況視為一類,給予同樣的匹配度。而實際上,繞路接送的市内順風車,是不适合真正的順風車主的。
筆者猜想,也許是為了盡可能匹配盡量多的客源,兩個平台故意如此設置。
在大數據這個選項上,兩者再次打平。
五、車主激勵度(非金錢)這裡指的車主激勵度指的是兩個平台為了增加車主粘性而設定的一些非金錢激勵手段,這裡不考慮補貼激勵的情況。
滴滴和嘀嗒都上線了勳章系統,定期或長期接單的車主會得到各種各樣的勳章,可供收藏或展示。也都上線了評分系統,在服務數量和服務質量上表現優秀的車主,分數或等級更高。
但是滴滴把車主等級展示放在了比較顯眼的右上角,而嘀嗒的展示需要車主點擊頭像進入頁面後才能看到。且嘀嗒的等級表現形式為分數,滴滴采用了更容易被理解的白銀、黃金、白金、鑽石等劃分方式。
車主激勵這方面,滴滴勝出。
滴滴順風車主界面
最後,讓我們把兩個平台之間的比較放在一起:
滴滴 vs 嘀嗒
從比較結果來看,滴滴好像勝出嘀嗒一籌,畢竟滴滴是國内順風車的鼻祖。但是根據筆者近兩年來的體驗,嘀嗒在順風車方方方面面的叠代有目共睹。而且,滴滴目前除了順風車,還有騎行車、打車等其他功能的接入,在順風車這一個細分領域上,未來嘀嗒還是有超過滴滴的可能。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