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媒體都在報道那些“神童”的後續現狀,看了不禁讓人噓唏,基本上都泯然衆人矣。
但是有一個特别低調的神童,卻成功通過了時間的考驗,她的現狀打臉了無數神童和神童父母。
她就是來自廣東湛江的天才少女陳舒音:7歲上初中,9歲上高中,12歲考入浙江大學醫學試驗班(5 3)。
如今年僅17歲的她,獲得了攻讀博士的機會,将繼續鑽研科研。
以後她将會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醫生或科研人員。
而更令歎服的是她背後的父母。
普通家庭迎來天才兒童,大部分父母都會急功近利,讓孩子跳級再跳級,直到考上頂級學府,享受鮮花和掌聲。
但是舒音的父母卻反其道而行,很多教育方式都令人驚訝。
也正是這些不同尋常的教育方式,才讓舒音不被流量反噬,穩穩當當地長大,專心做喜歡的事情。
無論是普通家庭,還是天才兒童的家庭,舒音的故事都值得看一看。
要不要提前上小學?
陳舒音出生于廣東湛江一個工薪家庭,父母都是水産公司的員工。
夫妻自認十分普通,對舒音沒有望女成鳳的期待,隻希望她快樂。
每天下班,夫妻倆都會給舒音講各種故事。
奇怪的是,别的小朋友頂多專注一個小時,舒音卻總是纏着爸爸媽媽,一講就是三四個小時。
不僅如此,舒音很快便不滿足于情節簡單的幼兒故事,開始自己編故事,還要求父母跟自己玩“故事接龍”。
但父母畢竟精力有限,媽媽給舒音買了個新華字典,給她買了很多少兒讀物,讓她學着自己看書。
媽媽怎麼也沒想到,一年之後,年僅5歲的舒音竟然提出一個請求:我想讀小學。
媽媽不願讓舒音提前上學,擔心小小年紀的女兒,身心都承受不了學校的壓力。
但她也不想讓女兒掃興,買了很多小學課本教材,讓舒音在家自學。
誰知舒音自學還沒滿一年,就欣喜地告訴他們,教材上的知識,她幾乎已經掌握了。
舒音的父母這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女兒真的是一個天才!
但憂愁很快籠上心頭,就算是天才,又怎麼樣呢?
且不說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培養一個天才,那麼多傷仲永的故事在警示着他們,天才的稱号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他們唯一能做的,似乎隻有告誡舒音:
“無論天賦好壞,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堅持,都應該努力,千萬不要仗着自己比别人厲害就開始自負,那樣是不對的。”
舒音懵懂地點了點頭,年滿六歲後,她順利進入了小學。
要不要跳級上初中?
因為早就将知識點吃透,舒音在學校的表現異常優秀,引得老師連連驚歎,破例讓她跳級。
一年級讀了一個禮拜,就跳到了三年級。
三個月後,又跳到了六年級。隻用了一年的時間,舒音就把小學知識全部學完了。
老師對舒音父母說:
“舒音是難得一見的人才,才一年就學完了小學課程,可以參加小升初考試,去初中部繼續深造。”
這時,父母又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讓女兒繼續讀小學?似乎沒有什麼意義。
讓女兒直接讀初中?初中課業壓力更大,舒音雖然聰明,但基礎不一定牢靠。
同學都至少比她大五歲,她會不會被孤立排擠呢……
思前想後,都沒有什麼結論。
他們決定,把選擇權交給舒音。
誰知舒音沒有絲毫猶豫,對爸爸媽媽說“我喜歡學習,我要讀初中”,一如兩年前要求讀小學時那樣堅定。
就這樣,本該讀二年級的舒音,正式成為了湛江二中港城中學一名初一學生。
300名?這能算天才兒童?
老師和同學們早就知道,這屆初一有一個神童,紛紛期待着舒音的表現。
然而,開學第一場考試,舒音隻排在了300名左右。
質疑聲紛湧而至,父母的教導,再次起了作用。
自始至終,他們所期待的,不是女兒能夠出人頭地,而是女兒能夠幸福快樂地度過這一生。
也正因如此,他們很少會給女兒壓力,常常告訴女兒:“不要急,慢慢來。”
于是,舒音沒有把沮喪和氣餒藏在心裡,跟爸爸媽媽訴說了心事。
有了爸媽的理解和支持,面對周圍人的擔憂與質疑,舒音回答得自信坦然:
“我沒事的,我就是因為不适合中學生活,再加上身邊沒有同年齡人,學習有些跟哥哥姐姐沒有共同話題,情緒上有些影響到了學習,但一次落敗,并不等于什麼,下一次考好就行了不是麼?”
她從不遲到或早退,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就追着老師問問題;
她也從不眼高手低,哪怕是爛熟于心的知識點,她也都認真對待。
在踏實、勤奮、以及天賦的加持下,舒音很快就追趕了上來,穩居年級前列。
三年很快過去,萬衆矚目的中考來了。
小學的知識畢竟簡單,跳級的孩子也大有人在,中考才是檢驗孩子真實實力的一道坎兒。
那一年,湛江市中考總人數為11.3萬人,舒音排名全市第13名,震驚全國!
她被湛江二中頂尖的實驗班錄取,成為了該校建校以來年紀最小的高中生。
一時之間,鮮花、掌聲、媒體将她圍得水洩不通。
說實話,她的父母本可以在這時選擇發各種通稿,享受被衆星捧月的待遇,随便去某個講座分享一下育兒心得,就能賺一大筆外快。
這恰恰也是陳舒音最幸運的地方,自始至終,父母都把她的健康成長和自我意願放在第一位。
她隻在開學儀式上發表了感言:
“我隻是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會做通,并不是什麼天才。”
隻要學習好就行?
有了初中與同學相處的經驗,步入高中的舒音,更加得心應手了,課餘時間還和同學們出去郊遊踏青。
不過舒音的父母還是比較擔心她的獨立生活能力,畢竟以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年齡又比同學小。
于是舒音的父母雖然心疼她,還是會注意在生活中引導舒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她能夠照顧好自己。
甚至休息在家還會讓她做飯、洗衣服,來鍛煉她的獨立能力。
之後,陳舒音便和其他同學一樣開始住校,從各個方面快速獨立起來。
2017年,舒音12歲。
饒是天才,也不免被壓抑的高考氛圍所影響。媽媽看出了舒音的緊張,安慰她:
“寶貝,一次考試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大不了再來一次。”
不過,她走出考場時的神情,讓所有人都由衷地揚起笑容。
高考,也穩了。
為什麼天才兒童最後都泯然衆人矣?
12歲的舒音高考總分620分,超出一本線135分,被浙江大學醫學實驗班錄取。
确定自己的目标後,暑假裡,她就已經看起了《遺傳學》相關書籍。
最令人驚訝的是,開學報道那天,陳舒音的爸爸媽媽都很淡定,一家三口逛着超市,采購生活必需用品。
幫女兒整理好宿舍後,爸爸媽媽就動身回湛江了。
就連同行的記者都忍不住發問,擔不擔心女兒在學校的生活?
爸爸媽媽臉上滿是欣慰,這些年,舒音早就用行動證明,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全都沒有問題。
如今一切都塵埃落定,舒音唯一要做的就是專心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深耕感興趣的領域,領略世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她是最低調的天才,也是最幸福的天才,不被世俗困擾,能安心做想做的事情。
這種自由,才是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東西。
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的教授瓊·弗裡曼曾做過一項調查。
他追蹤調查了210名天才兒童,發現這些孩子中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義上的成功”。
弗裡曼分析了這些天才兒童的成長環境後,認為不少神童最終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對他們期望過高,給孩子壓力過大。
我想起了曾轟動一時的“裸跑弟”,他的履曆比舒音更“閃閃發光”:
然而,一項都禁不起深究。
8歲考入的其實是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一個沒有門檻的專科;
12歲準備同時讀的國外碩士和博士項目,是隻要有大學文憑就可免試入學。
看似閃閃發光的履曆,其實滿是漏洞,他被爸爸操控着長大,在密不透風的家庭中,最終泯然衆人。
看着假裝成熟、疲憊不堪的“裸跑弟”,我才明白舒音身上最令人羨慕的特質不是“神童”,而是一種淡然與松弛。
甯鉑13歲時與方毅副總理下了兩盤圍棋并獲全勝,被稱為“神童中的神童”。
可在衆人的關注和父母的期待中,變得害怕失敗,三次報名考研,三次都放棄了,最終剃度出家。
張炘炀16歲考入北航攻讀博士,刷新“最小博士”的記錄,但這一切都是他父親在過早的灌輸他知識,又不教他獨立,導緻他進入大學後無法适應,博士讀了8年差點沒畢業。
當他們不得不面對超乎年齡的壓力時,舒音卻能在父母身邊,安心地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她可以堅定地對爸媽說“我喜歡讀書,我要跳級上初中”,也可以在考試失誤後跟爸媽撒嬌,為自己加油打氣。
她不用為父母的期待而活,隻要對自己的夢想負責。
人生最好的模樣,該由孩子自己來描繪。
無論是天才兒童還是普通孩子,隻要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自我意願,教會孩子獨立、自律、腳踏實地,每個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