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家家吃餃子。我們淄博人叫,吃包子!
小時候,不是每個節日都能吃到包子!特别是冬至、春節這樣寒冷的節日裡,能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包子,不僅僅是一頓美食,更是一種溫暖和幸福!
長大後,吃遍了大江南北各種特色包子,最懷念的,最香的,還是姥娘包的韭菜餡包子! 姥娘包的韭菜餡包子裡,有一個靈魂配料,就是地瓜粉條!熱好的豬油澆在韭菜豬肉粉條上,韭菜就半熟了,沒有了辛辣味。刀剁出來的豬肉,比絞肉機出來的更有肉的香味!最多三成豬肉,恰到好處的比例,香而不膩!最關鍵的粉條,(母親就沒有習慣放)吸收了豬油,鹽的味道,使其鮮香更能觸及舌尖,軟糯的口感,遍布整個餡料!
我不吃姜。這個秘密是姥娘發現的。姥娘看到我每次吃完包子就吐,十分納悶。有一次家裡剛好沒有姜了,包完包子,姥娘還喃喃自語,這次可能不香!但這次我吃了沒吐。隔天姥娘又包了一次,專門沒放姜,并暗中觀察我吃完的反應,我這次又沒吐!
姥娘對母親說了這事,母親不信,姥娘就又包了一次放姜的,我吃完真吐了!姥娘鄭重宣布:這孩子不吃姜!
以後,隻要有我在,姥娘都是專門包一盤沒有姜的給我吃!
姥娘擀面皮,姥爺就先燒水,我負責燒火,泥巴爐子裡跳躍的火苗,總能勾走我的思緒。
燒水的空擋,姥爺開始扒蒜,用青石蒜臼搗蒜泥。那蒜錘子,是姥爺從河裡撿的長條石,回來又打磨而成。這樣的蒜泥倒上老陳醋,那叫一個完美!現在水餃店裡用的蒜泥,是刀打出來的碎末,光辣不香,醋也是勾兌的工業味!
包好的包子,放在蜀黍稭稈編制的篦子上,等擺滿一篦子才下鍋。這樣包子底部就印出來一道道溝,正是這道溝,讓包子出鍋後,盛在盤子裡容易瀝水,從而幹爽不粘連。
水開下鍋,三起三落。中間添涼水兩次,落落滾。我問姥娘:為啥要落滾啊?姥娘說:如果不落滾,包子就會破皮!
包子完全浮起來就熟,出鍋先盛三碗供養天爺爺,然後就是讓我趁熱吃!姥娘總是最後一個吃。
自從十七年前姥娘病逝後,我再也沒吃過這麼香的包子了!
上周,一百歲的姥爺仙逝了。我想,姥爺一定是饞姥娘的韭菜包子了!畢竟十七年沒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