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志紅注冊營養師 原創内容 歡迎轉發】
很多人認為,雞肉、牛肉都是健康的,但豬肉是低檔的,營養價值低的,其實未必如此。
如果選材正确、烹調正确、搭配合理,那麼豬肉不僅是一種營養價值很好的食材,而且可以對營養膳食做出不小的貢獻。
先說說豬肉中的蛋白質。
認為豬肉蛋白質少,是說某些部位含量低一些,并不是所有豬瘦肉含量都低。
肉類的蛋白質含量和脂肪含量是此消彼長的。一塊肉裡,脂肪多了,蛋白質必然就會低。反之脂肪少了,蛋白質含量一定低不了。
裡脊、通脊等純瘦豬肉的蛋白質含量可以達到20%,和牛肉、雞肉同一水平。去皮腿肉的蛋白質含量也能達到18%以上。但是,五花肉的蛋白質含量僅有10%左右,因為肥肉比例太大了,甚至瘦肉纖維的縫裡都堆積了脂肪。豬頸肉之所以被人擁捧,就是因為脂肪含量高,而且與瘦肉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所以它的蛋白質含量隻有8%。
具體蛋白質含量是多少,還要看豬的品種,肥育的程度,沒法一概而論。就像雞裡面有育肥雞,也有跑地雞;牛肉裡有蛋白質含量高的瘦牛肉,也有蛋白質含量低的雪花牛肉。
總之,如果隻是想補充蛋白質,吃瘦豬肉也是沒有問題的,并不是隻能吃牛肉或雞胸。
再說說豬肉中的脂肪。
豬肉整體來說,脂肪含量是比牛肉、羊肉要高一些,但也分不同部位和不同育肥方式,不可一概而論。
比如說,豬裡脊肉和通脊肉的脂肪含量隻有6%~8%,和雞腿肉相當。鮮嫩好吃的牛肉部位,比如上腦、牛腩、肋條等,哪個脂肪含量都夠高,能達到18%~30%,比去皮的豬後臀尖、豬肘棒、豬腿肉還要高。
至于那些眼睛一望而見白花花脂肪,煮出來鍋裡一層油,煎起來吱吱冒油的肥牛肉、肥羊肉、雪花牛肉,脂肪含量都是高得驚人的,超過30%,上不封頂。
動物肉中的脂肪酸組成,因飼料不同和活動量不同差異很大。無論豬肉、牛肉和雞肉,道理都一樣。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從30%到50%不等。
從脂肪酸比例來說,普通瘦豬肉中脂肪的大緻情況是飽和40%,單不飽和50%,多不飽和10%。當然,如果喂它更多的綠葉蔬菜和亞麻籽,那麼多不飽和脂肪酸會上升。
牛羊肉呢,飽和脂肪酸更多一點,多不飽和脂肪酸更少一點。具體比例也與吃什麼飼料和運動量有關。
所以,從脂肪含量這個角度來說,豬瘦肉比肥牛、肥羊甚至更好一些。
然後說豬肉中的維生素。
瘦豬肉中含有8種B族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1含量特别高,這是個極大的優點。無論牛肉、羊肉還是雞肉、鴨肉,其他肉類在這項指标上對豬肉都望塵莫及。(人家本來就有高維生素B1的基因優勢,再加上飼料中有豐富的維生素供應量。)
按我國食物成分表,100克瘦豬肉中的維生素B1含量是0.5mg左右,而瘦牛肉、羊肉、雞肉都到不了0.1mg。
可能有人會問:維生素B1到底有什麼用呢?缺了會怎麼樣呢?
問着了。這種維生素真的值得多吃點。
維生素B1是能量代謝中超級重要的輔助因素。它對肌肉力量,對心髒功能,對大腦活動,對積極情緒...都是必需的。如果缺乏B1,沒幹什麼事就感覺疲勞不堪,情緒沮喪,思維遲鈍,肌肉疼痛或麻木,也可能出現心跳異常、心髒擴大、消化不良、水腫等情況。嚴重時就是多發性神經炎了。若不及時補充維生素B1,就會喪失工作能力,甚至極端情況可能會要命。
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是全谷物、豆類、瘦豬肉、奶類、動物的肝腎心等内髒等。花生瓜子等堅果油籽類也含有維生素B1,但意義沒那麼大,因為它們吃的總量不多,一旦吃多了熱量又會超标。
很遺憾的是,蔬菜水果中,維生素B1含量不高。多數中國人膳食中的維生素B1,最大的份額來自于主食和豬肉。前面說了,其他肉類也有這種維生素,但含量遠低于瘦豬肉。在我配營養減肥食譜的時候,如果不配點豬肉,主食中又沒有大比例的全谷雜豆,那麼這一天的維生素B1幾乎沒有希望達标。
維生素B1在B族維生素當中,算是第二嬌氣的(第一名是葉酸)。它的烹調損失比較大,特别怕堿,特别怕油炸這種高溫,還容易溶水流失。
- 比如說,很多人在炒肉炖肉的時候,為了讓肉的口感更嫩,保水性更強,常常會加堿(複合嫩肉粉裡也常常含有食用堿),這就會讓維生素B1的損失明顯加大。在煮小米粥、糙米粥的時候加堿,粥是容易煮爛煮黏,但維生素B1也會損失慘重。
- 比如說,花生本來是含有不少維生素B1的,但油炸花生就不能幫助我們補充B1了。過度烤制的堅果油籽,維生素B1的損失都很大。炸油條的時候,面團裡的維生素B1幾乎被趕盡殺絕。所以吃煎炸食品不僅會吃進去太多過度加熱的壞脂肪,還會造成維生素缺乏的問題。
- 比如說,很多人買的明明是經過處理,把灰塵砂石已經去除幹淨的大米和雜糧,非要再淘洗好幾遍,甚至拼命揉搓,把糧食表面的維生素B1等營養成分都扔進淘米水損失掉了。要知道維生素B1主要存在于糧食的外層,碾磨成精白米、精白面時,已經損失了80%的維生素B1。再努力淘米和揉搓之後,就把僅存的那一點又損失多半了。
因為吃精白米飯特别容易缺乏維生素B1,而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B1含量又很低,所以米飯配合瘦豬肉菜肴是一個合理的搭配。愛吃白米飯的中國人,同時也愛吃炖豬肉、炒肉絲,不失為明智的營養組合。
最後說豬肉中的鐵含量。
豬牛羊肉雖然都屬于紅肉,但它們的「紅」度有差異,豬肉屬于其中最「白」的一種。從視覺上就能看出來,無論牛肉、羊肉還是驢肉,肉的顔色都比瘦豬肉「紅」。
肉類的紅色,與其中的血紅素鐵含量密切相關。豬肉的顔色沒那麼深紅,是因為其中的血紅素鐵含量明顯低于更加深紅的牛羊肉,隻是比雞胸肉深一些。
對于需要補鐵的人來說,自然是血紅素鐵含量越高越好了。但反過來說,血紅素鐵少點,也未必就是缺點。對于沒有缺鐵性貧血的人來說,血紅素鐵攝入量太高,反而會促進炎症反應,這正是多吃紅肉不利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 比如說,患高血壓的人,容易長痘痘的人,正有傷口發炎的人,皮膚有疖腫的人,正有細菌感染問題的人,都被建議少吃牛羊肉。相比而言,如果吃的是瘦豬肉,會相對安全一些。
記得有位醫學專家對我說過,她發現傷口感染的病人吃羊肉之後變得更嚴重,而吃豬肉就沒有明顯的加重。她認為,傳統養生認為豬肉「性平」,而羊肉「性熱」,可能與促進炎症反應的效果有些關系。
不過,豬肉雖有優點,也要看怎麼選、怎麼吃。
先說說不同部位的差異。很多人歧視豬肉的原因,是它熱量高。實際上,雖然五花肉熱量超級高,但純瘦豬肉的熱量并不比雞腿肉高多少。在一頭豬身上,裡脊和通脊通常是最低脂的,後臀、前臀去掉肥肉之後也是瘦肉。肘棒去掉皮也是上好的瘦肉。
不過,人們最愛吃的,總會是那些脂肪高、口感嫩、香味濃的部位,比如梅肉、豬頸肉、排骨肉甚至五花肉,比如肥羊片、肥牛片,比如羊排,比如牛肋,比如雪花牛肉......這并不是肉類的錯,而是人類的口味和選擇傾向于這些肉,于是這些香濃的肉類價格更高,飼養人員也更樂于生産這樣的肉。
所以,關鍵不是什麼動物的肉,而是你選擇動物的什麼部位,你想要什麼樣的口感。高蛋白低脂肪的肉,必然是比較「柴」的。要柔嫩多汁又香濃,那隻能是高脂肪的肉。
再說烹調方式的影響。
一道菜肴的熱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烹調方式。如果吃少油烹調的瘦豬肉,熱量并沒有多高;如果吃油煎、油炒的肉菜,以及放了很多肥肉的丸子,那熱量必然很高,就不能怪到豬肉頭上了。既然能為了健康低脂吃煮雞胸、烤雞胸、鹵牛腱子,為什麼不能吃烤豬裡脊、鹵豬肘子(去皮)呢?
實際上,還可以通過烹調來降低豬肉的脂肪含量。比如說,通過炖煮的方式,把肉裡的一部分油煮出來,然後分離除去。也可以用粉蒸等方式,把肉裡的脂肪蒸出來。這樣,肉中的脂肪含量就降低了。
用不粘鍋來炒瘦肉片的話,其實用不了多少油,不會讓熱量增加太多。多餘的一點油還可以控出來,用來拌涼菜或拌面條,都是很香的。
需要提醒的是,炒肉時适合用植物油。因為畢竟豬肉中的脂肪有一半的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少,所以适合用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來搭配。
第三個要說明的,就是豬肉與其他食材的配合。
豬肉的一大好處,就是烹調方法多樣,而且适合與多種食材混合烹調。
膳食指南推薦我們每天吃40~75克肉(去皮、去肥肉、去骨的量),這點肉很多人都覺得不太過瘾。如果直接吃大肉塊,真的就是三五塊而已。但如果切成絲、切成片,和其他食材配着吃,那就不嫌少了,可以用少量的肉來獲得吃肉的快樂。
現在超市裡都有切好的冰鮮瘦肉絲、瘦肉片,買回家直接烹調很方便。先炒出一碗肉絲或肉片,分裝成兩三份,放冰箱裡冷藏或冷凍。在做飯的時候,可以取出一份來,配合各種蔬菜炒着吃,又省事,又好吃。這樣就能保證每一餐的肉類總量都控制在健康範圍之内,又能享受到肉的香味和口感。
如果想在少吃肉的基礎上增加蛋白質,還有一個好方法,那就是用豬肉配點豆腐幹。比如說,原來做肉絲炒芹菜,現在做肉絲豆腐幹絲炒芹菜。豬肉富含維生素B1,但鈣少;豆腐幹富含鈣,但維生素B1少。兩者都是蛋白質的好來源。用肉絲和豆腐絲一比一地混合炒菜,既得到了肉的香氣,也增加了豆制品的豐富鈣質和植物蛋白質。
最近豬肉價格持續下跌,已經到了親民水平上。相比于牛羊肉價格要便宜得多。趁這個機會,不如經常吃點瘦豬肉,補點維生素B1吧。
(數據來源:楊月欣主編,中國食物成分表(标準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9;美國農業部食品成分數據庫)
關于健康吃肉,您可能還想看:吃紅肉防癡呆?吃雞肉容易胃酸反流?怎麼吃肉才健康
其實,女人更适合吃的是這種肉
血脂高不能吃紅肉?營養師分享:控制血脂的5大法寶
紅肉會促進糖尿病發生?這種吃法确實會!超重肥胖的人更加危險!
亞麻籽豬肉,要不要吃?豬肉還能玩出什麼健康花樣?
歡迎關注:頭條号【範志紅注冊營養師】
第一時間get最實用的營養幹貨,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範志紅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