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是說一個人壞事做的多了,必定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沒有好下場。麥克白也可以說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一個典型人物。
《 麥克白》是由文藝複興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按照古英格蘭的真實曆史事件改編而成,莎士比亞一生一共創作了38個戲劇,其中《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和《哈姆雷特》并稱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其每一個都分别體現了人性的複雜的不同方面,具有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值得深思考量。
在《麥克白》這部劇裡面,莎士比亞為了凸顯麥克白的狠毒狡詐,淡化或者美化了其他角色的性格特征,讓麥克白及其夫人的形象特别顯現出來,同時加深反面角色的内心沖突,使整部劇更富戲劇化:
個人的私欲不能無限制膨脹,需要節制、克制:老祖宗提倡“克己複禮”,“慎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要“修身養性”,“無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針對個人内心的一個規範,如果放任内心私欲讓其無限放大,隻能最終得到一個畸形的産物,終害人害己;
在故事開端麥克白将軍和班柯将軍讨伐了叛逆的考特爵士,同時大敗與考特爵士相勾結的挪威國王。凱旋而歸的兩位将軍在曠野遇見了邪惡的三女巫,被預言麥克白将軍将君臨天下,而班柯将軍的後人将會主宰天下。這個預言成功的勾起麥克白壓抑的野心,使他蠢蠢欲動,班柯将軍則半信半疑。
聽聞捷報以後,國王鄧肯帶着他的兒子(馬爾康和道納本),以及麥克德夫等衆貴族趕往麥克白的城堡給他賀喜,給他加升榮耀,讓他做新的考特爵士(莎士比亞這裡也是運用了隐喻的手法,暗示麥克白終将跟前任考特爵士一樣叛變)。
就在國王入住的這一晚,麥克白動手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良師益友,三觀端正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麥克白并不是一開始就下定決心,立即對鄧肯國王下手的,在最初的時候,是有猶豫的,有不忍的,但是身邊最信任的麥克白夫人更加貪婪狠毒,極力鼓動不惜用激将法來刺激麥克白,甚至自己動手将幫麥克白毀滅證據。如果一開始麥克白夫人好生規勸麥克白,引導他正确的對待自己的野心,是不是就能保有最初的榮耀名聲?
這個情節在莎士比亞的精心設計下,可以看到将麥克白的心理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一開始麥克白對于謀殺鄧肯國王一事還是非常猶豫不決的,一方面深感國王對自己的信任,而且對于自己堂堂正正得來的榮譽非常自豪,另一方面又壓抑不住自己的野心貪欲。麥克白找到兩個人征詢意見:試探班柯的想法 - 班柯将軍十分正義的表達了不能舍棄榮譽的立場,這也為後面被殺埋下了伏線;與麥克白夫人傾訴 – 早已得知自己竟然可以帶上後冠的麥克白夫人,被虛榮與野心填滿了貪婪狠毒的心腸,露出獠牙,用三寸不爛之舌鼓動麥克白殺掉鄧肯國王,随後自己親自動手,将殺害國王的重罪,嫁禍給鄧肯國王的親衛。
第二天謀殺案曝光,鄧肯國王的兩個兒子察覺到不妙,背負謀殺案的惡名,逃遁到鄰國。在衆貴族驚愕,群龍無首之中,戰功赫赫的麥克白被推舉成國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開始麥克白是一個勝利的英雄,得到很多人的稱贊,也正是由于他聲望顯赫才能在鄧肯國王遇害以後,被衆人擁上王位。但是由于他在自己不斷猜疑,不斷想要掩蓋真相而開始殺害其他人的時候,漸漸失掉了擁護者的人心,當他變得冷酷以後衆叛親離。
得償所願的麥克白卻并不快樂滿足,因為這是篡位得來的王位,讓他總感覺不踏實,越是想要掩人耳目越是覺得心虛、害怕,為了鞏固王位,更多的謀殺開始了:
首先為了掩蓋鄧肯國王被謀殺的真相,将鄧肯國王的兩名被誣陷的親衛殺死,然後是與麥克白一同被預言,不肯同流合污的班柯将軍父子被殺害,繼而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做下這些惡行之後,麥克白變得越來越猜疑和冷酷,最後開始殺害臣民,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麥克白夫人由于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已經精神失常,最終死去,麥克白也無動于衷。
麥克白的暴行終于引起衆叛親離,鄧肯國王兒子馬爾康跟着求援而來的蘇格蘭大軍,大敗麥克白,并将它削首示衆。
故事結尾是馬爾康登上王位,麥克白失掉榮譽。
結語:縱觀麥克白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本來是一個擁有極大榮耀,衆目所矚的英雄将軍,擁有聲望,财富,能力以及人心,但是由于抑制不住内心的野心的膨脹,變成貪婪權欲的奴隸從而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所以,一個人做好事兒,做善事兒,為了大家而服務,是會被擁護,而且也會被其他人所幫助的,反之則不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