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留在你身上的痕迹#
煤繭兒,其别名叫煤核(讀胡)兒。揀煤核兒,又叫揀煤繭兒。
北京人稱之為拾煤渣兒。京劇《紅燈記》中有“提籃小賣拾煤渣”的唱段。
煤,燃燒之後剩餘的未燃盡的殘骸,稱為煤渣、煤核兒、煤繭兒。
煤渣,煤之渣滓也;煤核兒,煤之内核也。一大塊煤,燒掉了外圍,剩下了内核。這内核,雖然失去了光澤,変得灰頭土臉了,不那麼英俊潇灑了,但是仍有一顆火熱的心,仍然能夠繼續燃燒。這,就是煤核的生命力。
煤繭兒,描述的是煤核的形狀、外觀—— 小不點兒,狀如蠶繭,或不規則的形狀。然而,它依然是能繼續燃燒的希望所在。
在那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濟困難時期,我經常跟媽媽一道,去家門口的鍋爐房旁邊的煤渣堆撿煤繭兒。一個鐵絲彎成的耙子,一個小籃子,一副髒兮兮的手套……
煤繭兒,有時寫為“煤簡兒”。方言,往往一音多字,似乎人們也不去較真兒。
随着歲月的流逝,“煤繭兒”一詞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一次偶然翻書時,卻蓦然發現了它的身影。它,令人感到親切,也感到一絲悲涼。
當年随着媽媽冒着凜冽寒風撿煤繭的情景,依然殘留在我的腦海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