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宜家剛剛上線了電商系統,開放了全國35個城市的電商業務,瞬間刷屏朋友圈,也引起哀嚎一片——為什麼沒有我家?!
然而!沒想到還不到一周,這麼快“正戲”便來了——今天小小值發現,宜家悄無聲息地改了首頁公告,宣布電商業務正式覆蓋149個城市!
9塊9包郵
按照宜家之前宣布的計劃,2018年底電商業務才會覆蓋全國149個城市。現在才10月,宜家就實現了全年的KPI,這個執行力小小值是服的!
終于覆蓋到了全國大部分地區,接下來大家最關心的必然是運費問題。
就和之前在财年大會上介紹的一樣,宜家官方網購的運費定價分為兩檔:小件産品9.9 元、大件家具69 元。
怎麼算小件?按照官方的說法,單件商品重量低于30公斤,外包裝體積不太誇張的話,運費都是9.9元。
對于尺寸沒什麼概念的小小值,直接在購物車裡随意挑了5個經典商品,包括并不算很小件的拉克桌。加起來的郵費都是9.9 元。
大件家具如沙發、床、衣櫃之類的,郵費均為69元。我喪心病狂地在加了3個沙發、5個衣櫃進去,郵費依舊是69元。看到這裡,這35個城市的小夥伴基本已經可以和宜家代購說拜拜了。
送貨時間理論上是有保障的。符合9.9包郵标準的包裹,會顯示直接快遞配送,大部分城市會在3天内送達。如果是69元的大件商品,會顯示貨車配送,可以選擇送貨日期,最多可延遲20 天配送,對于正在裝修中的人來說是比較友好的。
它還會讓你填寫提前你家在幾層樓、是否有電梯、家具是否能通過樓梯過道和門等信息,并且就算沒有電梯也依然能免費送貨。
網購的另一個風險——退貨,宜家目前給用戶提供了有兩種方案:一是自己直接去當地宜家商場退貨,但這對當地沒有宜家的用戶來說并不可行;二是官方上門退貨,但會是有償的。
當然,初涉電商的宜家顯現出了有一些“水土不服”的地方。例如選擇收貨地址、計算運費時,需要輸入郵編,并且規定寫明了【配送服務以郵編為準,請選擇送貨地址的準确郵編】。
可能對國外用戶來說,郵編是一個經常會用到、爛熟于心的數字,但對國内年輕用戶而言,這種東西未免太過遙遠而陌生。無形中給用戶增加了一道“查詢郵編”的購買工序。
此外,宜家商品的搜索篩選和排序機制,比起國内主流電商平台還是顯得太粗糙了,如果對宜家不夠熟悉、我挑選商品時會有很混亂的感覺。
突然的電商“大步伐”
在2016之前,那時國内土生土長的各電商平台已經風生水起,而在消費者心中地位頗高的宜家,卻始終和電商保持着一定的距離。直到2016年,宜家首個網購試點才在上海公開運營,但此後也未有進一步擴張。
僅僅兩年過去,宜家就宣布全面上線電商業務。從之前的高冷到現在的迫切,宜家為什麼對電商業務的态度發生如此大的轉變?
實際上,直接原因就是今兩年宜家國内的營收增長緩慢。在2010~2014年,宜家在中國的銷售額平均增長在20%以上,這是相當驚人的。而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14%。
敏感的宜家意識到隻憑借實體賣場的擴張實在太過緩慢,一步一個腳印的規劃已經不适應國内的市場需求。為了更貼近用戶和市場、扭轉營收的下降趨勢,宜家開始大力發展電商。
新中産正在抛棄宜家?
自1998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門店後,宜家開始在中國市場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布局。彼時,創意、設計這些詞彙在國内大衆心裡,尚且是有些觸不可及的美好領域。而宜家恰恰在此時出現,帶着它的北歐氣質和“自己動手,讓設計融入生活”的家居理念,闖入了用戶心中。
在家居領域,來自瑞典的宜家是資深玩家,這些年來對國内的年輕市場幾乎形成了統治級地位。
近20年過去,以80、90後為主體的新中産群體開始成為消費主力。消費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需要,他們開始願意為生活品質、情感因素、個性化和設計感花更多的錢。消費升級幾乎席卷了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論是衣服、食品、電器、文化娛樂等等,而其中最突出的,要屬家居行業。
按道理,宜家應該乘着這個風口再來一波猛漲才對。可事實卻恰恰相反,宜家的營收增長來到了疲軟期。
這正說明了一個問題:宜家被排除在消費升級的行列之外了。
得益于這些年的“宜家普及化”,比撞衫更新鮮的是撞家具——給新裝修好的家拍了一組照片,美滋滋發到朋友圈,得到的回複也許是“這個茶幾我家也有!”
宜家曾經最閃光的“創意”特質,一旦變得平庸化和大衆化,在追求個性化的新中産眼中,便開始貶值。不得不承認,宜家創新的速度在加快,但創新的價值存續期卻越來越短。
在這個産品快速叠代的時代裡,如何保持對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開始成為宜家的一大挑戰。這次電商的全面布局,似乎是新時代下的必然步伐,也許也是宜家對自身定位的全新探索。
在家居領域成為消費升級“重災區”的今天,新中産們還會為宜家買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