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村莊的命名,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外以下幾種情況:
1,以地理方位命名。如:東局(角)、西墕、南裡(嶺)、北塔、前會、後村、下流碛等。
2,以地貌命名。如:山頭、河灣、石堎、土崖塔、黑土峁、大黃坡、深溝、栲栳梁等。
3,以姓氏命名。如:白家莊、崔家甲、路家局(居)、王家村等。
4,以姓氏 地貌命名。如:趙家山、王家嶺、霍家梁、呂家峁、韓家墕、翟家塔、康家灘、秦家河、馮家川、郝家溝等。
5,以地物命名。(1)植物類。如:青草溝、紅花塔、棗林、桑園、柳樹 溝、榆樹裡(嶺)、梨園局(居)、桃園局(居)、大樹梁、青菅圪垯、香草峁等。(2)動物類。如:見虎墕、雞兒窊、猯窩、羊圈峁等。(3)建築物類。如:廟上、橋頭、鋪房墕、馬鋪頭、故城、寨溝、新窯、大煙墩等。(4)其它類。如:暖泉、麻堰、炭峪溝、小圪堆、四井 頭(潭)等。
6,以人文曆史命名。如:行宮墕、花園、義門等。
7,以吉祥寓意命名。如:太平頭、太平溝、興旺莊、旺 塔、科局(舉)、莺(宜)村等。
有些村名,乍聽起來,超脫出這些範圍,但仔細研究,仍在這些範圍之内。舉例如下:
一,以地理方位命名的村莊
1,夏柳青:原名下流碛(方言讀音下流青)。下流碛居于朱家川河下遊河畔,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村子。在下流碛上遊不遠處有一個小村,居于寺溝河彙入朱家川河的入口處。寺溝河口沖出許多亂石,形成碛灘,所以小 村被命名為上流碛,後因東關翟姓在此居住,改名翟家畦子。翟姓遷入薛(斜)塔,郭姓居住,村名沿用。下流碛是相對上流碛而言的,在下流碛的村對面,有薛(斜)塔溝水彙入朱家川河,沖擊扇又形成一個碛灘,下流碛因此而名。2021年,人們為避“下流”二字的消極意義,依諧音法,改名夏柳青。
2,前會和後會:會,在地名中,一般指兩條河流的彙合處。在朱家川河 流入黃河的入口處,有一個村子,起先為徐姓居住,初名徐家會,後來陸續遷入喬姓、高姓及其它姓氏,分居三個居民點,分别叫前會、中會和後會。慢慢地中會的居民分别融入前會和後會。前會居民以喬姓為主,後會居民以徐、高兩姓為主。後來發展成為兩個各自獨立的村莊,分别名為前會村和後會村。徐家會村不再存在。
二,以地貌命名的村莊
3,曹虎:位于馬家河下遊的河谷右岸。在保德方言中,較深的河谷稱為河槽。在村前的這段河谷沖刷較深,形成槽狀,即為河槽。依照按地貌取名法則,應為“槽浒”,意思是水槽邊的地方。但在實際應用中,隻記讀音,不求本字,村名便形成了“曹虎”。
4,買子山:康熙版《保德州志》中,稱麥子山,意思是形狀如同麥垛一樣的山頭,村以山名,訛傳為買子山。
5,克魯駝:純粹是個保德方言記音,本字應為“栲栳坨”。“坨”是保德方言中的一種黃土地貌,即頂部平緩的土崗。“栲栳”是 “筐”的分音,指的是土崗的形狀。全部意思是村莊坐落在一個筐子形狀的土崗上。
6,五樓(耧)溝:村前有一塊長條形塔地,種五耧足夠一垧。村因地名五耧溝。别寫為五樓溝。
7,銀子塔:既不是産銀之地,也不是藏銀之區。村前有一塊很大的 平整塔地,是該村的豐産地段,也是糧食主産區,所以很值 錢,形容為銀子塔,村因此而名。
8,梨樹則:在保德方言中,将向陽的緩坡地稱為“崱”,在這種地段 中又生長着梨樹,所以被稱為“梨樹崱”。建村以後以地貌命村名,将“崱”别寫為“則”。
9,木瓜耳:在保德方言中,在梁峁主要地段兩側的附屬地段稱“耳”, 在被稱作“耳”的地段上,生長着木瓜(文冠果),便被稱為“木瓜耳”。村以地貌而名。
10,首溝:村莊坐落在發源于賀家山的小河溝裡,流經本村地面時又有五條支溝水彙入,并在村前沖下一個大水泊,名為土碛 潰。水泊像人的手掌,五條支溝像人的五個指頭,因此,将村莊命名為“手溝”,後嫌不雅,改為“首溝”。在土碛潰下面有個大石岩,據說很早以前,石岩裡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石佛,因此村名又叫石佛溝。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行文中多使用石佛溝,口語中多稱首溝。六十年代以後,首溝取代了石佛溝。
三,以姓氏 地貌命名的村莊
11,張家圪坨:在保德方言中,圪坨也是一種黃土地貌,即四周土丘環 繞,中間低窪而較平緩的地帶。該村依照姓氏 地貌命名法則起名,意思是張氏家族居于這個小盆地裡。
12,講家溝:這個村莊也是依照姓氏 地形命名,但《百家姓》中并沒有講姓。其實該村的最早居民姓姜,村名稱作姜家溝,後又遷入董、崔、吳、趙四姓。再後來姜、董、崔姓逐漸遷走,僅留吳、趙二姓,雙方商議改村名為講家溝,乍聽讀音相近,似乎村名未變,其内涵是村落已經易主了。
13,可王家裡:應為可王家嶺,原名王家裡(嶺),是腰莊村前圪堎王姓 财主的地莊子。有河南一個何姓镖師,押镖丢失金銀,既無力賠償,又 吃罪不起,隻好改名換姓,将“何”字的立人旁去掉,改姓可,遠走避禍,落腳保德腰莊,給王财主打工,受到王财主 賞識,将女兒許配與他,并将王家嶺的土地也送與他經營。可氏夫婦在這裡成家立業,繁衍生息,将村名改為可王家裡 (嶺)。
14,郭家辿:辿,保德方言讀音為占,指的也是一種地貌形态,即沿石畔或石堎的一種條狀地帶。郭家辿是說該村郭姓居民沿着石堎條帶狀分布。
15,牧宇塔:《保德州志》寫作“暮雨塔”,當地群衆口語稱作“牧矣塔”,這些都不是本字。按照姓氏 地貌的模式分析:在“塔”的前面 應該是兩個字的複姓,“慕容”二字與以上三種稱謂最為接近,本名極有可能是“慕容塔”。西晉末年五胡亂華,鮮卑族慕容氏是華北地區一支重要 政治勢力,保德也是其活動範圍,到北魏建國,保德又是其屬地,所以有鮮卑族慕容氏在此落戶建村也屬正常。
四,以地物命名的村莊
16,天橋相傳戰國末年,趙國名将李牧在此駐守,抗擊匈奴。後人将這裡稱作牧司城。金貞元三年(1155)僧法利在村邊的 倒回谷口募建石橋一座,從黃河灘向上看,如跨天上,因名天橋,村以橋名。另一說,村下面是黃河天橋大峽谷的最窄處,冬天黃河 結冰成橋,群衆俗稱天橋,天橋之名由此而來。
17,年延:《保德州志》寫作“念墕”,康熙皇帝的書信中寫作“辇墕”,群衆也稱為碾子墕。看來這個碾子墕比較靠譜。墕,是一種黃土地貌,即銜接兩塊高地的中間比較平緩的地帶。碾子是這塊地上的标志物。碾子有兩種形态:碾滾子是圓柱狀的,保德方言讀三聲碾,主要用來加工米面;還有一種,碾坨是圓餅狀的,保德方言讀四聲念,主要用來加工油料和紙漿。口語中讀作“念墕”,正說明這塊土地上原有遺物是碾坨為餅 狀的碾子。“年延”之名隻是諧音,失去了原來的本意。
18,吾吉爾:在 1938 年王振旅編的《保德地理》一書中,稱作“吳井”,說明這個村的顯著地标是吳姓人家開鑿旳一眼水井,村因井而名,口語兒化後,讀作吳井兒。1954 年,首先在行文中寫成吾吉爾,一直沿用至今。看來吾吉爾之名隻是取了個諧音,失去了本來意義。
19,舍塔:《保德州志》寫作舍兒塔,這是很不吉祥的話,不可能用作村名。誰家願意将兒子舍棄? 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社塔,兒化以後讀為社兒塔,與當地口語發音一緻。意思是有人家居住的塔地。塔,也是一種黃土地貌,保德方言中指河溝旁較平緩的坡地。 社,是古代地區單位,方六裡為社,又二十五家為社。說明在這塊塔地上居住着 20 幾戶人家。
20,稻畦:保德方言讀作“讨畦”。明萬曆三十八年,陝西洵陽縣人胡楠任保德州知州,此人重視發展經濟,号召州民栽桑養蠶,在黃河灘塗和朱家川河灘試種水稻。崔家灣村居于朱家川河濱,崔家灣人響應胡楠号召,在村西 2 裡遠的河灘試種水稻。人們将種稻的水田稱作“稻畦”,因胡楠口語中将“稻”讀作“讨”,大家跟着讀作“讨畦”。清朝末期,崔家灣崔氏将長子分另到這塊曾經種過水稻的地方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将地名變成村名。
21,故城:境内有古城遺址一處,文物部門考察,判定為西漢遺物。所以村名原為古城,1940 年以後,行文中寫作“故城”,一直沿用至今。
22,曲八塔:原名大圪垯,清朝末期張姓遷入,改今名。“曲八”,顯然不是漢語詞彙,隻是個記音。那麼,本字是什麼?據我推測,很可能是“椿葧”,即椿樹幼苗。這也符合以地物命名的法則。椿,保德方言讀音“蛆”。葧,方言讀音“蔔”,意思是小樹苗。“曲八”與“椿葧”近音,大概是寫不來本字,便用近音字代替了。
23,韋耳梁:《保德州志》寫作“圍兒梁”。圍,兒化後讀作“圍兒”。在 保德方言中,指的是墓地。全稱的意思是在山梁上有許多墓地,現實也證實了這一點,近些年來至少發現了三處大墓群。可能是村人嫌以墓地為村名不吉利,故取諧音為名。
24,佃子梁:據說,道光二十七年,有馬氏三兄弟從外地遷來,老大務農,老二經商,老三開留人小店。因此村以店名,初名店子梁,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年,取諧音為今名。
25,廟上:最初地名為槐樹坡,因狼群出沒,最多一群竟有 30 隻之 多,出于敬畏心理,村裡修了一座 30 狼大廟。另外還有龍王廟、五道廟和觀音廟,因此,村名稱作廟頭村,後演變為廟上村。
五,以人文活動命名的村莊
26,行宮墕:原是年延村的屬地,并未形成村落。康熙三十六年二月, 康熙皇帝率師親征噶爾丹路經保德,二十七日,從河曲李家溝出發,進入保德境内,晚上,在今行宮墕搭帳幕路宿一晚。後來建立村落,以此事命名。
27,義門:北宋治平年間,保德軍柏森村,有個趙甯家族,從始祖算起,至趙甯一代,十世沒有分居,全家 500 餘口,知府州折繼祖和本軍知軍事張堂将此事奏報朝廷,皇帝令吏部侍郎 趙輝先和戶部侍郎歐陽節負責旌表,除賜米絹外,還在大門外立綽楔,築旌表台,賜門匾一塊,上書“敕賜旌表門闾趙氏”八字,于是趙甯所在的都裡命名義門都,即今義門鎮義門村。
28,花園:《保德州志》載:“花園寨,在州西禦道墕下,世傳漢高祖貶薄後于此。”這裡所說的薄後,就是漢文帝劉恒的生母薄 姬,劉恒即帝位後尊位太後。傳言薄姬被貶這裡以後,無所事事,隻好養花觀花解悶,後人以花園命名薄姬被貶之地,初名花園寨,後改花園村。
六,以吉祥寓意命名的村莊
29,李賢堎:上世紀 30 年代,有馬家灘張姓财主來這裡開發,開墾土 地,券窯蓋房,榨油、蒸酒。又有三戶馬姓是其雇工和佃戶,開始形成村落,村名叫作禮賢堎,取禮賢下士之意。40 年代 馬姓三人分别買下張家的房地産,自立村莊,村名不變,隻是在行文中别寫為李賢堎。
30,團結、永泉:曆史上原為一個村,村以地物命名,叫作柏榆泉。村中 有一條小河,将村莊分割為陽圪堎和陰圪堎兩個居民點,陽圪堎以王、李兩姓為主;陰圪堎以劉、馮、趙三姓為主。1956 年,為了方便生産與管理,全村建立了兩個獨立核算的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陽圪堎叫團結社,陰圪堎叫永泉社。1958 年 9 月成立人民公社,團結與永泉成為賈家峁公社的兩個管理區。1960 年合并為柏榆泉生産大隊。1961 年又分為團結與永泉兩個生産大隊,1984 年改生産大隊為村。團結村的意思是團結一緻,共同奮鬥。永泉村的意思是幸福日子淵遠流長。
31,科局:清乾隆十四年,便有徐姓人遷來此處居住。在乾隆年間,有一個叫徐開疆的人,按成例花錢捐了一個國子監生員(例貢)資格,希望後代兒孫走科舉之路,進入仕途,改變農民身份。因此,将村名命為“科舉”。在保德方言中“舉”與“局”近音,久而久之,将“科舉”轉音讀為“科局”,一直沿用下來。
32,莺村:《保德州志》寫作“宜村”,也就是适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口語中讀作“衣村”,隻是諧音而已。1935 年一 1939 年,閻錫山政權的基層區劃實行編村制,“衣村”也是一個大編村的所在地,有一個姓王的村長不解“衣村”的含意,遂改名“莺村”,即莺歌燕舞的地方。
33,餘鐵:金大定年間,有三戶張姓人家,從外地遷來,選擇此地定居,希望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裕日子,因此将村名稱作“熨貼”。“熨貼”在保德方言中是富裕、殷實的意思。不久,從府谷過來一股土匪,聽此村名便認為是個富庶地方,将其視作劫掠目标。到了村裡一看,是個 10 來戶人家的小村,并不富有,胡亂糟踏了一番便離去。事後人們嫌這個名字招風,容易露富,便改名“榆鐵”。光緒年間,遭了大年馑,人們吃榆皮渡荒,把村中的榆 樹也砍光了。人們又認為這個“榆”字也不是好兆頭,村名改為“餘鐵村”。雖然三改其名,音還不變,寓意尚在。
作者近照
陳秉榮,字正氣,号三木,1941年生于保德縣石塘村,曆任公社書記、縣文化局長、檔案局長等職,現退休,為中國民俗學會山西分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西分會會員、中國地方志學會會員、忻州走西口研究會理事。他學識廣博,研究領域寬泛,堪稱保德傳統文化的半部活詞典。主要寫作成就:主編了1990年版的《保德縣志》,校點重印了《保德州志》,創辦了《保德文化》雜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風》、散文集《定羌雜識》以及《保德農業合作史稿》《金瓶梅晉語淺釋》《保德民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