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外地親友來漢,你會帶他們怎麼逛?不論行程如何安排,一定要去的,就是武漢地标黃鶴樓。可是在這個著名的黃鶴樓面前,有多少人文曆史是我們了解的呢?隻看看這樓,确失去了許多樂趣。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黃鶴樓的曆史和文化,提前做點功課,這樣在賞樓賞景的時候,還有文化的共鳴,便會有一個更深刻的旅遊體驗了。
來到武漢,體驗大江大湖大武漢的縱橫錯落,人們總能在不同海拔、方位和時刻,看到這座“天下江山第一樓”的身影,它立于江畔山巅,見證了武漢三鎮日日更新的歲月流轉。要看武漢的江與樓,人與城,就要去一次黃鶴樓。它會出現在幾乎所有的武漢宣傳片裡,出現在名人政要訪問武漢的行程中,每逢節假日,這裡就是全武漢最熱鬧的旅遊目的地。說句武漢話:“那地方哈都是人!”
黃鶴樓早已成為武漢這座城市的名片,黃鶴樓曆史近1800年。三國時期,孫權率兵在蛇山修築夏口城,在城内的黃鹄矶上修建瞭望塔,取名為黃鶴樓。但它并非自建造伊始便有今日之聲譽,促使它享譽華夏的,離不了一個叫崔颢的唐朝詩人和他文采飛揚的七言律詩——《黃鶴樓》。
李白心心念念的黃鶴樓長這樣
1872年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拍攝的黃鶴樓,後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之後近百年未曾重修。再後來就是今日所見的黃鶴樓。
隻一句“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便足以讓唐朝詩人李白瘋狂打call——“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黃鶴樓自此一發不可收拾,簡直成為文人墨客的網紅打卡聖地。
登上黃鶴樓,遠遠望去,是車流繁忙的武漢長江大橋,是鎖江般的蛇山、龜山。不僅可以看到她所在位置的險峻,也能明白這黃鶴樓所在位置的關鍵了。這就是為什麼黃鶴樓屢毀屢建的原因了。現在的黃鶴樓以清末造型為藍本,1985年落成。主樓高51.4米,黃瓦紅柱,金碧輝煌,而且全部樓體有鋼筋水泥澆鑄而成。它既不失黃鶴樓傳統的獨特造型,又比曆代黃鶴樓更加雄偉壯觀,故享有“天下絕景”的美譽。當年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黃鶴樓,離江更近。修長江大橋時,黃鶴樓原址被橋頭堡占據,才挪到了現在蛇山上。五層的樓身,穩穩立于蛇山之巅,高大雄厚。
來武漢旅遊的時候,随便在哪個搜索引擎查詢「武漢」,第一時間跳出來的的照片往往就是黃鶴樓。在武漢人珍藏的相冊裡,一定有一張登上黃鶴樓,以大橋為背景的合影;走進黃鶴樓,一樓大廳内《白雲黃鶴圖》最引人注目,這幅高9米,寬6米,是由756塊彩磚鑲嵌而成的壁畫,畫上黃鶴樓居中聳立,上方一位仙人騎着黃鶴,吹着玉笛。二樓中陳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現代六座黃鶴樓模型。各自代表了其處各自時代的建築風格。三樓陳列着一組大型陶瓷壁畫《人文荟萃流千古》,再現了曆史上著名人物來黃鶴樓吟詩作賦的情景。“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在觀景平台上,可以看到的是這幅名為“江天浩瀚”的組畫,面積達90平方米,在全樓壁畫中是最大的。它由10幅彩畫組成,正面牆上的三幅是組畫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記載了遠古的長江文化演替發展的過程。第二幅是在石綠底色上用金線描出的水浪占據了全部畫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長江的一個橫斷面上,感受着急流東去的波濤。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國以後黃鶴樓産生和興廢的過程。其它七幅,畫在額枋上,分别是:長江源流,上遊瀑布,三峽風光,廬山奇景,太湖風光,江流入海和滄海橫流。初來武漢的年輕人們,也都會選擇一個晴朗午後,登樓遠眺,浪漫的走走武漢長江大橋,看看這座即将書寫他們人生新故事的城市。 登黃鶴樓 走一趟武漢長江大橋,是來武漢遊玩的“标配”。在武漢待得久了,就會記得,哪條街巷、哪座樓宇,能看到黃鶴樓的身影。
可以說,這一座樓,陪伴了這一座城的成長,在世世代代武漢人的心裡,它就意味着武漢,意味着家鄉。黃鶴樓四面匾額:東方“楚天極目”,南方“南維高拱”,西方“黃鶴樓”,北方“北鬥平臨”。在知乎的一個關于武漢的讨論下,有一條回答或許道出了武漢人心底最深處的感情:“武漢不是把玲珑聚集在一處,而是巧妙地散布在這座城市每一個可能的地方,每一個可能的瞬間。 這座城市不僅僅有「景」,還有隻屬于它的「境」。”古往今來的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風流名士,曾登上黃鶴樓,聽銅鈴輕晃,遠眺壯闊風景,用同一個經典角度,去認識這座城市。在這裡看到的,是有形的兩江交彙,三鎮風采,更是無形的城市脈搏,荊楚風韻。每年7月,武漢舉辦“渡江節”也是在黃鶴樓下的長江大橋的橋墩開始的,一聲令下,就看人頭攢動,紅旗飄揚。
來過了黃鶴樓,在去看看辛亥革命核心景點,紅樓,首義園那都就是吹響革命号角的地方。從黃鶴樓公園直接下到大橋的橋墩下,走在沿江大道上,你會發現,著名的“戶部巷”也離的不遠,其實就在腳下,來一碗蔡林記的熱幹面,四季美的湯包,老通城的豆皮,還有那琳琅滿目的各種小吃,讓你疲累的身心一下得到了滿足。
沿着江邊走走,還可以乘上輪渡,在寬廣的江面上以不同的角度會看黃鶴樓、長江大橋會有更不一樣的體驗呢。
見過黃鶴樓,才算是真的見過了武漢;登上黃鶴樓,才算見證了武漢的發展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