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鳳凰山有很多沒有名字的老茶樹,200年以上的老茶樹就有上千株。
鳳凰單叢茶性活躍,香型種類繁多。山上茶農對茶樹的命名既直觀樸實,又如給自己孩子取名一樣個性化,于是新茶名就層出不窮了。
△吳玲 天山茶業負責人
有的單叢名,顧名可思義,簡單粗暴;而有的就叫人摸不着頭腦,比如前些日子我們攝影團隊去潮州拍攝的一款單叢,名為「雷打柴」。
潮州制茶老師傅跟我們這麼解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木傲于林,雷必霹之!是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天妒良木也!
「雷打柴」,是鳳凰烏岽枞齡250年的看家名枞。條索卷曲緊結,湯色橙黃金亮,流瑩溢光。
沏之,杯面有高山木本苔藓濕氣,芝蘭花香隐約。入口柔順,貼舌泛甘,滋味豐厚飽滿,腴美悅人。
回喉老枞氣韻内斂雄渾,茶氣充盈,韌性恒持難斷其終。惟覺兩頰津液層呈,喉感通透,腔谷爽,潤藏香。
烏岽奇木
話說回來,雷打柴的老枞樹也算生命力頑強,雖經雷電摧劈,但其志彌堅。惜茶心切的茶農通過嫁接把老枞保留下來,此後如枯木逢春,茂發天然。
加之烏岽山高至海拔1200米的環境,雲卷雲舒,俨然一個天然的屏障,一家「老枞養老院」。
适宜茶樹生長的漫射光、晝夜溫差大、充足甘甜的流水和富含礦物的火山土壤,将雷打柴的鮮葉養得又肥又大,主幹粗碩,苔藓被覆。
采摘鳳凰單叢的鮮葉有講究,看天采茶,看天做青。
我們去采茶的那天天氣很好,陽光明麗,清風送爽。下午1點多采摘,下午4點以後晾曬,4點以後的陽光漫射不強烈,既可避免灼傷鮮葉,又有利于鮮葉萎凋走水。
秘而不宣,獨門手藝
要造就雷打柴的奇香奇味,就得會拿捏茶葉的脾性,根據茶葉特征,挖掘出烏岽雷打柴本身的山韻和芬芳,而這些,隻有多年制茶經驗的老師傅才能做到。
雷打柴的制作經曬青一晾青一做青一殺青一揉撚一烘焙6道工序。其中環環緊扣相關,每一工序不能粗心随意,稍有疏忽,其成品非雷打柴了。
做這款雷打柴的老師傅,也就是吳玲老師的哥哥,有老一輩潮州制茶師公認的好手藝。
潮州的老茶師獨門絕技多,秘而不宣,至今還保留着着嚴格的師徒傳承制度,如若自學,全靠摸索。因而,不同人家的雷打柴,香氣滋味還不大一樣。
這次能找上這款鳳凰單叢雷打柴,全憑陳老師一路問着香尋到了吳玲老師家中。
古法炭焙,浴火新生
吳玲老師自打有記憶起,母親就已經從事鳳凰單叢的制作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哥哥子承母業,接過了母親的擔子開始做茶。
「我哥對茶葉是一種惜茶如命、呵護的心态」,不求量産,隻想做精,老一輩做茶都是炭火烘焙,因此炭火焙茶這個習慣,在吳老師家像「家規」一樣被嚴格執行。
茶葉裝在焙籠裡,木炭的餘火持續焙茶。經過炭火的高溫,低沸點的芳香物質揮發,苦澀轉化為醇厚,茶更利于保存,不易返青。
炭焙茶很多時候靠嗅覺,所以在焙茶時,要去翻茶,根據茶葉制造過程中産生的氣味,再調整炭焙的火候和技法。
光是這一點,急功近利的電焙茶就彌補不了。更何況,這過程中需要炭焙師掌握好火候溫度,間斷試水,品嘗到他們認可的狀态才可以出爐。
這種較真的古法炭焙背後,是老一輩茶人的較真精神所在,也是鳳凰單叢茶的精神所在。
為什麼我們千裡迢迢去拍這款茶?這就是主要原因,其次這款雷打柴山韻很足,有着烏岽山脈獨具的韻味,加上250年的枞齡,枞韻花香渾然天成,三沖後真顔畢現,直指人心,欲辨忘言!
我們離開潮州的那天,吳老師還千叮咛萬囑咐,這款雷打柴焙得很到位,香氣年年都會有變化,如果邊藏邊喝,一定會帶來驚喜。
茶器:建議選用白瓷蓋碗和潮汕工夫茶杯。
投茶量:幹茶8g。
泡茶水:純淨水、山泉水為宜。
水溫:100℃沸水高沖。
沖泡次數:15-20泡,前四泡即沖即倒,無需坐杯。
茶香記生活家,尋茶、問茶、薦好茶想要了解更多茶内容,添加茶小二微信号mask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