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楊夏
盡管生物科技飛速進步,但癌症仍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健康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數據,2020年中國新發癌症人數超過450萬,居全球第一。
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中晚期生存率低,肝癌與肺癌等癌種被稱為“沉默的癌症”。
如何用新一代基因檢測技術讓這類“沉默的癌症”被看到?基因檢測公司寄希望于高通量、低成本的新一代技術,陸續湧向腫瘤賽道。
和瑞基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期,和瑞基因CEO周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每經人物·大健康”欄目專訪,感歎基因檢測技術“日新月異”,NGS(高通量測序技術)正在為腫瘤基因測序提供強大的工具。而癌症早篩産品的潛力一定會在未來逐漸釋放。
在他看來,雖然行業在過去幾年經曆了從冷到熱,從無序到形成共識的過程,但市場還沒有到“開花結果”的階段。同時,也要改變大衆的認知,破除行業的“神化”和“妖魔化”,避免魚目混珠的騙局。
談戰略:聚焦全病程管理,早篩産品潛力将逐漸釋放
2005年至今,我國癌症患者5年相對生存率從30.9%提高到40.5%,被認為是醫療水平提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同時期,美國癌症患者5年相對生存率已經達到近70%。
造成這一懸殊差距的正是癌症早篩,即對健康人群進行早期癌症和癌前病變的篩查,從而提高早期患者占比,更早實現治療以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但AFP(甲胎蛋白)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等傳統早篩手段的“天花闆”已經顯現。
而受限于創新藥和技術發展,2015年前,國内基因檢測技術多應用到無創産前篩查和消費級基因檢測,極少的癌症早篩産品存在過度宣傳和準确性不足等問題,飽受消費者質疑。
癌症早篩迫切需要新一代基因檢測技術。2015年後,随着國内腫瘤靶向藥的發展和NGS技術的成熟,基因檢測的應用逐漸拓展到腫瘤早篩、用藥指導、遺傳性腫瘤篩查等多個方面,包括和瑞基因在内的首批癌症早篩公司應運而生。
“早篩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周珺認為,過去,基于蛋白、糖類或激素等生物标志物在臨床上的成功,企業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或一類單一的Biomarker(生物标志物),特異性地診斷出腫瘤。但這種方法很難應對更多極具複雜性的癌種,也不具有更多癌種的橫向延伸性,反複試驗對檢測産品本身的特異性和靈敏度沒有特别大的提升作用。這不是這次基因檢測技術浪潮中大家追逐的目标。
肝癌早篩金字塔模型 圖片來源:和瑞基因官方公衆号
作為國内産前早篩龍頭貝瑞基因先前的腫瘤事業部,和瑞基因在2017年獨立時就手握伴随診斷産品(用于确定能夠從某一治療産品中獲益的癌症患者群體)。
NGS技術能夠同時對上百萬甚至數十億個DNA分子進行測序,有助于尋找新靶點及診療方案,是腫瘤早篩的強力工具。基于這一技術,周珺認為,和瑞基因應該轉換思路,在整個基因組學,甚至多組學的水平上面觀測不同基因的變化特征,并從中找到按照傳統思路很難找到的生物标志物,然後再去開發早篩産品。
周珺堅持,腫瘤篩查、診斷、治療、預後是一個整體的事情,如果隻把一塊做好,并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公司要定位于癌症全病程檢測,“一切腫瘤實現早診早治,所有患者獲得精準治療”,而腫瘤早篩是其中重要一環。
早篩市場的潛力也讓和瑞基因獲得資本青睐。2017年,和瑞基因收獲了國内腫瘤基因檢測領域最大的單筆投資;2021年8月,在公司的肝癌早篩産品“萊思甯”上市一年後,和瑞基因完成金額6.4億元的B1輪融資,成為國内腫瘤早篩企業在一級市場融資最大體量的公司。
目前,和瑞基因的伴随診斷業務相對成熟,已經處于産業化階段後期,而早篩闆塊的技術和商業化剛剛起步。周珺表示,未來,公司的技術開發和産品管線依然聚焦于“腫瘤全病程管理”,雖然現在伴随診斷業務為和瑞基因貢獻的收入更多,但早篩産品的大量潛力,一定會在未來逐漸釋放。
談産品:押注多癌種早篩,幾條腿同時沖刺注冊申報
2020年8月,和瑞基因肝癌早篩新品“萊思甯”正式發布。
“萊思甯”在和瑞基因官網的介紹 圖片來源:和瑞基因官網截圖
作為公司第一個基于NGS技術的腫瘤早篩産品,其誕生和落地讓周珺總結出早篩産品從無到有的四大周期,即底層技術構建、回顧建模、前瞻驗證和産業化落地。
回過頭看,四大環節各有難點。例如,回顧建模涉及企業收樣和試驗組織管理能力;往後的大規模前瞻驗證臨床組織難度則更大;在産業落地環節,技術公司需要跳脫出去找夥伴;找渠道、多方配合、取舍和判斷能力……這些并非技術公司天生擅長的領域,對資源整合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而底層技術構建作為技術公司的本業,最至關重要。
“它決定了産品的走向和潛力,很難推倒重來。”周珺介紹,此前腫瘤基因檢測最常用的檢測已經在各大醫院檢驗科鋪開,但僅能用于檢測少量基因及位點突變。NGS技術能夠同時對上百甚至上萬個基因進行測序,有助于尋找新靶點及聯合診療方案,但要提高靈敏度和可重複性挑戰更大,質控難度也更高。近年來,NGS(高通量測序技術)被行業認為是該領域診斷技術的發展方向。
“由于傳統的技術特點,導緻其産品覆蓋的腫瘤不可能不斷做延展,檢測性能也不會随着檢測數量的增加而提高,這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傳統早篩産品開發策略。”據周珺介紹,通用的NGS底層技術平台随着樣本量的累積、算法的提升,檢測性能可以實現更好的提升,從而确保公司向其他癌種,乃至多癌種、泛癌種延伸的速度變得更快。比如和瑞基因自研HIFI技術平台最先用于肝癌早篩,目前也已應用在肺癌、消化道癌症甚至多癌種早篩。
2021年10月,和瑞基因首次發布公司多癌種早篩研究數據,稱其平台型底層技術HIFI一次檢測可實現包括肝癌、肺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胰腺癌在内的中國6大高危癌種的早期篩查,總體檢測的靈敏度達到87.58%,特異性達99.09%,總體組織溯源準确性達到82%,檢測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HIFI技術性能情況 圖片來源:和瑞基因官方公衆号
“我們産品開發的策略希望通過肝癌早篩,實現從零到一的概念驗證,之後将其推廣到肺癌等其他高危高發癌種,最終累積足夠多的數據,實現一次檢測多個癌種。”周珺表示,這種策略從本質上颠覆了傳統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未來随着數據的累積,算法的優化,産品的性能和篩查範圍還能逐漸提升和擴展。
但不容忽視的是,NGS的選擇讓和瑞基因的産品注冊臨床充滿挑戰。
在國内,産品注冊難度與監管要求密切相關,基于PCR技術的IVD(體外診斷試劑)審批相對成熟,但需要明确組分并進行大量樣本驗證,這導緻基于同時對上百萬甚至數十億個DNA分子進行測序的NGS技術的早篩産品面臨審批方法及成本的多方面挑戰,而多癌種早篩産品臨床設計的挑戰更為突出。
從人群上看,單一腫瘤早篩産品面對的高危人群相對單一且明确,而多癌種早篩産品涉及的緻病因素多且錯綜複雜,從臨床角度看隊列設計難度更大,需要更多入組人群基數以及科學的癌種分布比例。
此外,從注冊角度看,多癌種早篩産品的臨床預期用途以現有标準很難明确,因此IVD申報注冊之路異常困難。
周珺卻很有信心。他認為,從監管角度看,需要新的政策順應技術進步。以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例,對于有具體标志物的基因檢測分析,要以IVD的思路報批;對于基于NGS技術,一次能檢測成百上千個基因的産品,建議以LDT(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的形式開展業務,監管部門主要考察實驗室質量和管控标準等體系問題。在美國,LDT被限制為用于臨床、在已被認證的實驗室内設計、生産和使用。
周珺表示,和瑞基因“不會隻用一條腿走路,會幾條腿同時去沖刺申報工作”,即使産品最終會走IVD的路,但過程中可以LDT等形式先落地。
與此同時,政策也在為行業LDT打開發展窗口。2021年6月,新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其第五十三條條例指出“對國内尚無同品種産品上市的體外診斷試劑,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根據本單位的臨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本單位内使用”。
談市場:臨床空間待打開,成本還不是卡住市場的主因
基因測序市場發展迅速,但臨床空間仍未打開。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下遊應用中54%的市場份額仍被學術研究占據,臨床研究及醫院診斷僅分别占18%和14%。
市場大環境導緻國内目前尚無腫瘤基因檢測公司盈利。以國内已經上市的3家腫瘤早篩相關公司為例,2020年,燃石醫學(NASDAQ:BNR)2020年經營淨虧損(人民币,下同)4.1億元,較上一年1.69億元的虧損持續擴大;諾輝健康2020年經營淨虧損為1.33億元,泛生子2020年經營淨虧損為2.6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與藥物使用挂鈎,伴随診斷産品産業化步速相對較快,而早篩産品的技術路線和産業化模式都還需要探索。此外,由于伴随診斷産品多針對特定靶點,其産品模式多為IVD,而早篩産品多以LDT落地,一種是賣産品,一種是賣服務,導緻早篩産品的商業化模式需要新的探索。
2020年,“萊思甯”已商業化落地,以LDT形式開展檢測服務,正在為和瑞基因早篩産品的商業化提供樣本。
目前,萊思甯的合作夥伴既包括肝纖維化成像企業海斯凱爾,保險公司泰康在線和電商平台阿裡健康,也包括肝膽相照基金等社會力量。
為了提高市場對腫瘤早篩的認知,這樣的合作已經成為業内早篩企業的“标配”。不過周珺認為,早篩産品的商業模式還未蓋棺定論,但可以确定的是腫瘤診療是非常嚴肅的臨床問題,其對應的是臨床解決方案。
目前,中國的臨床環境以臨床機構為核心。因此,做市場教育時,最多的目标人群也許不在最終臨床,但醫療機構的背書是說服大衆的關鍵。
“臨床醫生對産品的訴求和提出的建議,對于企業往前走的幫助巨大。”周珺表示,因為臨床的反饋價值非常大。
高昂價格是早篩産品被大衆接受的另一個阻礙。周珺表示,目前早篩産品的價格和價值存在脫鈎,市場不容易接受早篩産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傳統觀念抗拒在未出現症狀的情況下進行癌症篩查,二是缺乏針對早期甚至極早期癌症的幹預手段。成本決定産品的定價底線,但還不是卡住市場的主要原因。
“産品的價值決定産品價格上限。”據周珺介紹,單癌種和多癌種早篩産品的适用人群和臨床/商業場景有所不同。前者貼近臨床級别,要做到性能優異,臨床應用明确,無需過度變成完全消費品;但後者更傾向于健康管理。
談行業:破除“神化”和“妖魔化”,産業化需要時間
行業發展有起有伏,企業入局有先有後,可沒人能否認這是一片足夠大的市場。
根據BCC Research的數據,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由2010年的24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19年的126億美元,複合增速在20%以上。
對于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癌症早檢早篩市場,灼識咨詢預測到2030年國内市場潛力将超過2000億人民币。
而以國内已經上市的3家腫瘤早篩相關公司為例,聚焦癌症早篩業務的諾輝健康(06606.HK)2021年預計營業收入2.052億元至2.172億元,癌症精準醫療公司泛生子(GTH)和燃石醫學(BNR)則布局全周期,2021年預計營業收入分别為5.3億元和5億元左右。
根據頭豹研究院《2021年中國大健康産業數字化發展白皮書》,全球精準醫療行業起步早、技術相對成熟,目前主要由北美國家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包括中國在内的新興市場有龐大的患者需求,随着大數據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成熟,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面向國内的腫瘤基因檢測市場,周珺覺得,雖然行業在過去幾年經曆了從冷到熱,從無序到形成共識的過程,但市場還沒有到“開花結果”的階段。
對于早期行業中部分商家對癌症早篩宣傳過度、惡意競争的亂象,周珺認為,任何一個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一些混亂和風向不清的階段,腫瘤早篩也是如此。而要改變大衆的認知,就需要企業完成大衆的科普,避免魚目混珠的騙局,破除行業的“神化”和“妖魔化”。
“在前期的時候,不同的産品都打着‘早篩’的旗号做,可能會宣傳過度,神化這個行業。之後,一些泡沫破滅了,主流的技術方案也連帶着受到損害,這就是妖魔化。這兩個都不需要。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社會接受我們的想法,要積極主動地做出一些動作。”周珺說。
在行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周珺表示還不能過分地強調競争,企業應該想着怎麼在賽道上跑下去,以開放的心态,共同把蛋糕做大,構建産業生态。産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資源投入的積累。
“我們現在都不知道跑道有多長,所以不要把資源浪費在無效的地方。”周珺告訴記者,行業的一些标準和規範還在建立階段,産業化道路仍舊漫長,需要企業、市場、監管、媒體共同配合打通産業發展道路,其中,政策和資本的支持很重要。
“早篩是一個大命題,投入資源和時間周期都比較多,中間還有各個環節要去克服,所以純粹靠自我造血是很難去往前走,所以要通過資本的方式尋求更多的資源去做這件事情。”周珺說,未來政策出台一定會加速,但仍可能要以年來計的時間來實現。
對于行業産品進入醫保目錄的猜想,周珺認為,伴随診斷産品和藥物使用挂鈎,進入醫保的邏輯更明确;早篩和其他基因檢測産品還需要更多衛生經濟學的數據驗證,短期内大幅降價,進入醫保的挑戰更大,目前還需要地方醫保,商保和個人消費支持。其中,區域性高發瘤種列入地方醫保的可能性比較大。
對于未來的市場格局,周珺預計不太可能“一家獨占”,但也不會有無數家企業進入。随着各家公司在資本、技術等方面的投入越來越高,數據逐漸累積,越來越多的閉環形成,産業的發展壁壘會越來越高,真正有實力,同時有明确策略和思路的企業才能在長遠的競争下存活下來。
“我們這個行業,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周珺說。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