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您的老朋友玺客瓷器,一個集收藏、鑒賞、科普的瓷器的作者。
最近,有朋友問我,瓷器在燒制前是那種土色的胚體,燒制後為什麼變得那麼那麼光滑細膩,那上面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科普一下,瓷器上面那層神秘的外衣。
瓷器表面那層光滑明亮的物質叫做釉,通常我們所說的施釉、釉色、釉料就是這個意思。釉本身是一種矽酸鹽,是以石英、長石、粘土為原料,經過研磨,加水調制之後施于瓷器胚體外表,然後經過高溫燒制,等溫度下降後,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
釉的好處主要是增加瓷器的耐久度、穩定性、介電強度(絕緣性能)和防止液體、氣體的侵蝕,也就是說上好的釉料能夠使瓷器完整率增加,高溫燒制過程不易出現裂紋,同時還能增加瓷器的美觀,表面的玻璃質層便于日常的保養和擦拭。
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學會了用泥巴和岩石制成釉來裝飾陶瓷了,後來制作工人利用窯灰自然附着在胚體上化合成釉的現象,進而使草木灰作為釉的一種原料。
而我們現代生活中使用的陶瓷主要是石灰釉和長石釉。
石灰釉是用類似于瓷石的一種天然礦物原料和氧化鈣配制而成;長石釉主要是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等組成。
在石灰釉中加入金屬氧化物,就能成為各種各樣的釉色,景德鎮的顔色釉瓷器就是這個原理制成的。
釉盛行于唐朝時期,如唐三彩,當時的素燒胎體塗白,釉為綠、藍、褐色,經過800度的溫度燒制,但是絕大多數為殉葬品。
宋代時期釉上彩,在燒好的素器上彩繪,再經過低溫拱燒而成,因為彩附着在釉面,故名釉上彩。
宋代哥窯的冰裂紋,釉面紋形猶如冰片裂開,因為釉膨脹系數不同,過早出窯遇到冷氣所發生的化學反應。
元代時期的景德鎮釉裡紅,以氧化銅為色劑在胎體上彩繪,施釉後高溫烘白底紅花。
明清的青花瓷,是釉下彩品種,以氧化劑為色劑,在胚體上作畫,附以透明釉,經過1300度高溫燒制,藍白相應。
釉是覆蓋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對瓷器來說有着重要意義和作用,強調了作品的功能性和藝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