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反複的檢查确認,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纰漏,為人極其糾結細節,無比追求完美。
與此同時,他們不僅對自己要求高,對他人也是極盡苛刻,不僅讓别人敬而遠之,也讓自己的内心無比的糾結痛苦,難以獲得解脫。
在心理學上,這類人被稱為強迫型人格障礙。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特征、形成原因、信念以及治療的方法。
特征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是“過分要求嚴格”和“追求完美無缺”,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①經常因為過分仔細、重複、過度注重細節而拖延;
②喜歡按部就班、墨守成規、難以适應新的環境;
③喜歡以高标準要求自己并且苛責他人,生活沒樂趣,人際關系質量差;
④習慣性反複思索、為人謹小慎微、很容易感到焦躁不安。
這類人通常會因為自己過分的謹慎而窮思竭慮,對實施的計劃反複的核對、檢驗,唯恐出現纰漏、不能接受任何瑕疵。
同時,他們讨厭變化,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既定的程序發展,以保證自己對外界和自身的控制,從而緩解因不确定而帶來的焦慮不安。
由于大多數的他們都有“工作狂”的傾向,隻看重事情的成效不在乎自身的樂趣和人際關系是否融洽。
所以,他們會在不斷苛求自己的同時不合情理的堅持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事,完全不顧忌他人的感受。
原因
心理學家指出,強迫型人格是在幼兒與父母的互動中萌芽的,父母對孩子的高要求和過度的掌控會促使孩子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這裡講一個事例:
小張,27歲,是一名工程師,未婚、獨居。
在童年時,父母對他的管教就很嚴厲,常常規定他什麼時候必須做什麼,時間和方式都沒有商量的餘地,他必須去小心翼翼且确保質量的完成。如果沒有“照章辦事”或者做的不好就一定會受到批評,甚至可能還會挨揍。
他回憶說,父母經常告訴他,社會很殘酷、競争很激烈,做人一定要有危機感和競争意識,不要覺得自己還行,要多反思自己。别人都在努力、都在進步,想把他遠遠的甩在身後再嘲笑他,他隻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做到更好才不會被别人打敗和奚落。
他說自己的童年每天都一成不變,非常的無趣。因為總是擔心自己會有錯漏,唯恐自己不夠好會比不上别人,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反複檢查、再三确認,每天都活在緊張不安和疲累之中,一點也不快樂。
從以上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
由于父母從小對小張的教育使得他的性格很多思多慮,他認為隻有自己足夠完美才能獲得自身的安全感和他人的認可,所以他會嚴格要求自己,時刻都緊繃着神經,惟願事事盡善盡美。
實際上,強迫型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教育在這期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一個正确的思想引導,強勢的按照自己的意願,過分的去控制孩子的生活,并且對孩子提出過于嚴苛的要求,就會在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讓他們做任何事都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并且時常處于自我懷疑和焦躁不安之中。
信念: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信念核心是“我不能放松自己”和“我還不夠好”。以上面的事例為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張關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
關于自己的信念:我做的還不夠、我肯定還有很多潛在的問題、我要多檢查、多反思
關于他人的信念:都是我的競争對手、想打敗我、想嘲笑我、我要努力擊敗他們
關于世界的信念:隻有一成不變的規則和沒有人情味的殘酷競争
由于有以上這些負面信念,所以小張很容易陷入“反反複複、怎麼都不滿意”的惡性循環之中,很難獲得自我解脫。
治療
治療的目的就是針對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反複折騰”和“追求完美”進行治療。
首先,要從信念上進行自我的改變,給自己建立一個正向的信念。
摒棄以前的“我不能放松自己”和“我還不夠好”的信念,給自己建立“我要适可而止”和“我盡力就好”的信念。
這世間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無論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隻要你在當時的環境下盡力了,就不要再去過分的糾結于細節和結果,要學會适可而止,更要學會放過自己。
隻有把自己負面的信念轉換成積極的信念才能讓你的内心有改變的意識和動力。
其次,要在行為上做出改變,試着塑造一個正确、适當的行為模式。
你的人生不止一件事情需要處理,不能因為自己的執念,就在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上面殚精竭慮。我們要學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分配自己的精力,并且把握好分寸,避免過猶不及。
與此同時,如果你想進一步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在精神上獲得解脫,就要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
你要學會變通,不能過于迂腐和固執,做事也不能隻追求成效而不顧及自己的樂趣和他人的感受,要學會善待自己和尊重他人。
結束語
過分要求嚴格和追求完美會讓你陷入做任何事情都反反複複折騰、怎麼都不滿意的惡性循環,更會讓你每天都活在焦慮不安之中無法自拔。
擺脫執念和負面情緒的束縛,卸下思想的重負,輕松上陣,會幫你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