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情人節、複活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影響下,西方傳統節日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開始過上了“西方節日”。
情人節情侶互送禮物,萬聖節搗蛋,聖誕節裝飾聖誕樹,人們“過節”的氛圍也越來越濃厚。
到了每年的10月底,西方國家都會迎來一個重要的節日——萬聖節。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萬聖節絕對不僅僅是“裝神弄鬼”和“搗蛋”那麼簡單。
讓孩子了解萬聖節的起源
當孩子在過一個節日時,父母為孩子科普基礎的節日知識,以便他們更好的了解節日的意義。
萬聖節(Hallowmas)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華語地區常将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Hallow”來源于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在西方,孩子們才是萬聖節真正的主角,幾乎是聖誕節以外的另一個令孩子興奮不已的節日。他們都會興高采烈地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也裝扮成各種自己喜歡的摸樣,挨家挨戶收集榶果。要糖的孩子都會提着袋子或是一個南瓜筐筐,每到一家門口就高喊Trick or Treat,Trick or Treat。
怎樣利用萬聖節教育孩子?
萬聖節屬于一個西方傳統節日,如何寓教于樂,過一個有意義的萬聖節,讓孩子在各種西式節日裡挖掘節日正能量,是每一個家長需要思考的事情。
克服恐懼
恐懼是一個健康的力量,如果能善用它,可以教我們學會敬畏與尊重。搗亂是一個破壞的力量,如果能正視并接納它,也許會帶來不一樣的創造力。
人類對鬼神有天然的恐懼與敬畏。當孩子缺乏勇氣真實面對的時候,可以在節日裡選擇以戲劇的方式、戲虐的态度來面對自己對鬼神的恐懼。
萬聖節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裝神弄鬼”,孩子可以在這天進行角色扮演,在裝扮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在自己一點點嘗試中去觸摸那些所謂的恐懼,當了解那些頭飾如何制作出來以後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未知帶來的恐慌。
培養動手能力
萬聖節中有很多裝扮,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動手,例如南瓜燈、DIY糖果、萬聖節裝備等。
南瓜燈是萬聖節的象征物,在萬聖節前夕,父母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動手制作南瓜燈,除了傳統的南瓜燈,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發揮創意,在南瓜燈中加入更多不同的元素,為自己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南瓜燈。
“不給糖果就搗蛋”是我們經常在萬聖節裡說的一句話,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想要糖果先自己動手做,為孩子們要糖果的過程增添更多刺激和有趣的部分。
提高社交能力
孩子們在玩扮演遊戲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放置到别人的立場,體會他人的情感,這樣有助于孩子去學會同情與體諒他人,從而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為何西方國家的孩子喜歡過萬聖節?
萬聖節到來的時候,孩子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在這一天能夠充分地爆發出來,他們能盡情地展示,而不受拘束。他們可以穿各種奇怪的衣服,拿各種奇怪的道具,玩各種惡作劇,發揮各種創意。全家可以一起DIY節日元素,比如刻南瓜、裝飾屋子、折紙、選擇服裝等等,這個時候會讓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感,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盡情享受父母的陪伴。
所以,于家長而言,帶孩子過這個節日,隻是想讓孩子能多一點自由的時間,能盡情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和孩子一起慢慢感受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實,萬聖節說簡單了就是讨糖打扮,說複雜了,是一個很有趣的親子活動。
萬聖節是西方節日,有些傳統可能不适合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這時父母要及時引導孩子。例如“Trick or Treat”是國外的風俗習慣,孩子可以在家長允許或帶領的情況下到親朋好友中要糖果,但是不能因為别人沒給糖而搗蛋。
對于節日傳統,父母要提前把好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确的引導能夠讓孩子在感受到節日氛圍中更好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