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靈樞》
中國有句俗話叫:“神仙無别法,隻生歡喜不生愁。”可見歡喜、喜樂本身是益人身心的,但何以《内經》明言“喜傷心”呢?
正面的喜,是合乎天道人心的喜,比如“願天長生好人,願人長做好事”,看到别人做好事,我很随喜;别人做的比我好,自己沒有嫉妒,還為他歡喜;或者很平淡的,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就很歡喜;甚至在逆境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被表象束縛,以追求更高的智慧與道德,以他人的安樂為樂。這樣的“喜”就是有益的喜。
而傷心的喜,是基于欲望滿足的喜。從生理上講,務外的執着使心神長時間外越而不内守,同時這些欲望多是勾心火的,欣喜若狂,會傷到心。比較極端的例子如範進中舉的喜。很多時候,這種喜和正面的喜是相反的,我比别人好,我就歡喜,别人比我好,我就嫉妒。
所以,傷心的不是喜,而是不夠善良的欲望。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素問·舉痛論》
從情緒影響人體氣機的角度來看,喜則心動,心動于内,氣達于外而形于色。氣達于外的好處是能夠通利榮衛(榮衛即氣血在經絡者),但如果喜的情緒過度的話,在生理上表現為心氣渙散,氣機弛緩,即所謂“喜則氣緩”。氣緩的話,人體就會松懈而力弱。比如說,我們笑得很厲害的時候,往往是沒啥力氣的,甚至笑趴下,都站不直,這就是因喜而動氣,氣緩散的緣故。
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
——《靈樞·本神篇》
既然喜則氣緩散。肺主氣,故傷氣即傷肺。肺藏魄,故曰傷魄。魄,表現為本能應激能力,比如觸及燙的東西會縮手,睡夢中覺得冷了就醒來等。魄傷則人的克制力就不存在了,就會發狂。養肺就是養魄,開心過頭可以通過深呼吸冷靜,其實就是調息,通過調理呼吸來養肺安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