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志願的發言稿?“我常常告誡我的學生,你在臨床中犯一次錯誤,可能就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很多時候醫生犯錯,後果是由患者來承擔的醫生是患者培養出來的,所以醫生一般是越老,經驗越多一點,就要更好地回報給患者”,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考報志願的發言稿?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報志願的發言稿
“我常常告誡我的學生,你在臨床中犯一次錯誤,可能就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很多時候醫生犯錯,後果是由患者來承擔的。醫生是患者培養出來的,所以醫生一般是越老,經驗越多一點,就要更好地回報給患者。”
在高考生填報志願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寄語準醫生和準醫學生,“一名醫生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同樣的錯誤不要犯兩次就是聰明的人。”
“從醫數十載,順境和逆境都從沒想過放棄”
回憶起自己的求學生涯,張伯禮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他在天津大港的醫療隊,當時醫療隊缺醫少藥的問題十分嚴重,當張伯禮院士看到中醫用中草藥能治病救人後,就對中醫藥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最難忘的是在我從醫的早期,一個下着大雪的冬天,一位前來就診的年輕小夥子肚子痛得要命,經過診察,這位患者是得了急性腸梗阻。”張伯禮回憶,這名小夥需要馬上手術治療,由于當時醫療資源匮乏,需要送到40裡地以外的醫院才能進行手術。但當時大雪封路,一位老中醫當即給他開了一副中藥,讓他立即服下。患者服藥以後,不到兩個小時,就排出了很多大便,腸梗阻得到了有效的治療,患者得救了。
經過這一件事情,張伯禮更加堅定了對中醫藥的學習,七十年代初經過兩年半的脫産學習,他抓住恢複高考的機遇,考取了天津中醫學院研究生,從此踏上了中醫學習、實踐和研究之路。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從沒有想過放棄從醫。”張伯禮堅定地說到,剛剛從醫時,出診就是騎着自行車,背着個大診包,不分白天黑夜,什麼樣的病人都得看,而且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落後,醫療資源也十分有限。正是艱苦的環境磨砺了張伯禮的意志、學習到更多知識,也掌握了更多本領。在行醫的過程中,他也逐漸感受到醫學是一門神聖的學科,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醫生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當一名醫生,意味着要履行神聖的職責,擔負崇高的使命,要具備無私的奉獻和擔當精神。
寄語醫學生:有責任感的人是有動力和擔當的
“賢以弘德貴于誠,術以輔仁在于精。”面對即将成為醫生和醫學生的青年,張伯禮用座右銘表達了自己的期待,他說到,“人生每一個階段都不要虛度,都需要不懈的努力。對待自己的人生,要有理想,更要學會承擔責任,無論是對家庭的責任,對事業的責任,還是對國家的責任,對民族的責任。有責任感的人是有動力的,是有擔當的。”
張伯禮也鼓勵所有的醫學生和醫生,“在遇到艱難困苦時,要堅強面對,愈挫愈勇;對待委屈要能夠忍受,時間證明一切。中藥正是因其具有抵抗惡劣環境的‘抗逆性’,刺激生成了很多次生代謝産物,才具有了相應的藥性和卓越的藥效。在惡劣環境中能生長出好藥材,在逆境中也能培養出人才。困難是一份财富,挫折是成熟的催化劑。要不畏困難、主動面對困難,還要去想辦法解決困難,人才不是圈養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成長,困難中磨煉出來的。”
“還要學會克服自己的私欲和雜念。每個人都有私心,但是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因自己的私欲而損害患者的利益,損害他人的利益,損害國家的利益。要實實在在做人,真誠地對待他人、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生活。隻有這樣,他人、學習、工作、生活才會予以回報。”張伯禮提醒當代青年,與事業的成功相比,我更擔心的是年輕人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身體是人生行穩緻遠的保障。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年輕人要注意休息,調節心身平衡,維護身體健康。
綜合人民日報、中國中醫藥報官方号
來源: 未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