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身處繁華都市的人們來說,想要尋找北極星稍微有些困難,但并非無法完成的任務。我們隻要找一個無月的晴夜,一片相對空曠同時燈光并不強烈的地方,就會在北邊的夜空中找到碩大的北鬥七星。将北鬥七星前兩顆星的連線延伸,便可以找到勾陳一,也就是當代的北極星。北極星雖不是十分明亮,但它位于地球自轉軸延長線的北端,也就是北天極的方向,為我們标示出正北的方位,是人們在夜間辨别方向的天然燈塔。跨過勾陳一幾乎在與北鬥相對的位置上,有5顆星組成類似W或M的形狀,這是西方的仙後座。北鬥與仙後之間包括北鬥在内的圓形區域,就是“紫微垣”的大緻範圍。生活在北緯35°左右的中國古人對這片星空非常熟悉,因為這些星星永遠繞着北極星旋轉終年不落。
北緯35度地區9月初20點左右的北方天空
地轉天旋——視野中的恒星運動
地球繞着一個假想的軸旋轉,自轉軸兩端的延長線指向南北兩個天極,日月星辰每天東升西落,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造成的相對運行,稱之為“地轉天旋”應該是恰如其分的。對地球上不同緯度的觀測者來說,地平面與地軸之間的傾角不同,即南北兩個天極的高度不同,能夠觀測到的星空範圍不同,天體升降路徑和地平線之間的傾角也不同。對于地處北緯35°左右的黃河流域來說,天北極與地平面所呈夾角為35°,這意味着以北天極為中心,以35°為半徑的圓形天區是一個終年不沒入地平的常顯區域,這個區域稱為恒顯圈,也叫拱極星區。古人發現在其他恒星每天東升西落的同時,恒星圈内的衆星卻始終圍繞着北天中一個無形的點不停地打轉,這個點就是北天極。最靠近北天極的恒星,肉眼看上去穩如泰山巋然不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
紫微垣——天上的紫禁城
在古人心目中距離北天極最近的恒星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仿佛是天上的君主,坐鎮中央号令四方,日月星辰都是它的忠實臣民,圍繞在它周圍不停旋轉。3000多年前具有這一殊榮的就是“帝星”,古人以帝星為中心,為這位至高無上的天帝建立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紫微垣,又稱紫微宮、紫宮、中宮或中元等。
紫微垣既是天帝的起居所,也是與近臣議事的地方。曆代帝王總強調其天子的身份,所以居所的命名也要效法于天,稱皇宮禁地為“紫禁”,明清故宮“紫禁城”的名字正是取自這中元北極紫微垣。
按理說紫微垣應該和拱極星區完全重合,才與古人的傳統認識相符。可是我們發現紫微垣的範圍與北緯35°恒顯圈并不完全重合,前面提到的仙後座諸星在恒顯圈内,但并未被古人劃入紫微垣的範圍,相反紫微垣内非常重要的北鬥七星卻有3顆出了恒顯圈,時常會落入地平線下。是古人觀測不精,還是另有原因?我們的祖先堪稱世界上最勤奮的觀星者,當然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如果我們回溯到2500年前,那時中原地區的北方天空中,不但北鬥七星全部位于拱極星區,太陽守、太尊、玄戈等也位于其中,紫微垣的範圍和拱極星區重合得非常好。原來是恒顯圈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北極星發生了變化,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一變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