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燈精巧且細膩,以佛山獨有的銅襯剪紙做裝飾,是嶺南民間藝術的代表作,在全國享有盛譽。”凝視着金碧輝煌的彩燈,75歲的楊玉榕略帶驕傲地說。
自1962年加入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開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彩燈常伴楊玉榕左右。在時光的雕琢下,她成為佛山彩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把兒子黃宏宇帶進了非遺傳承創新之路。
不知時光如水逝 隻緣身在“彩燈”中
“彩燈是喜慶用品,象征着和諧幸福。我學習佛山彩燈是一種情懷。”初見楊玉榕,面容慈祥,親切得宛如鄰家奶奶。
跟随着楊玉榕打開一盞又一盞彩燈,曆史的記憶宛如從開關之間流淌而出。她溫柔地撫摸着彩燈,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般。
楊玉榕說,她的父親是華中師範學院美術系的教授,自懂事起就喜歡到父親畫室裡玩耍,對藝術創作充滿好奇。
1962年,在父親的引導下,楊玉榕進入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跟随師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銶和佛山彩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鄧輝,學習傳統工藝。她曾經在彩燈紮作、剪紙、木闆年畫、秋色等部門學習過,最後還是選擇了彩燈,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年。
佛山彩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玉榕。新華網 林曉蕾 攝
“佛山彩燈的制作工作十分複雜,具有設計、紮廊、扪襯、裝配等工序,需要紮實的美術基礎,也很考驗制作者的耐心。”經過近六十載的潛心鑽研,楊玉榕設計制作的彩燈題材豐富,融會貫通了紮作、剪紙、書畫等民間藝術,呈現出南北文化融于一體的特色。
為了讓佛山彩燈更加多元化,楊玉榕嘗試把燈芯草、魚鱗、通草、墨魚骨等新材料運用到創作中,制作出精緻巧妙的《燈芯瓜子燈》《五彩魚鱗燈》《墨魚骨燈》等作品。
“佛山彩燈曆史悠久,是民間藝術與當地習俗結合而形成的工藝品,不僅反映了深厚的嶺南曆史文化,也蘊含着一種和諧社會的價值觀念。看着每一個彩燈走到家家戶戶,我們都非常開心,因為這像是傳遞出了一份幸福。”楊玉榕感慨地說。
山重水複疑無路 “古燈新韻”又一村
走進佛山市博藝彩燈工藝有限公司,一間簡單的工廠裡,堆放許多制作彩燈工具,以及剛剛制作完成的彩燈和一些半成品,五顔六色的彩燈連成一片燈海。楊玉榕的兒子黃宏宇以及工人們都在忙碌着。
以前每逢中秋節,入夜後的佛山,家家戶戶用竹條紮燈籠,把燈籠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将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台、屋頂或高樹之上,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與天上明月争輝,這就是傳說中的“豎中秋”。
“那個時候倉庫裡備用的燈都賣光了,但近年來受機械化燈籠品種多、價格便宜的影響,我們的手工燈市場份額越來越少。”楊玉榕不禁歎息。
為了讓佛山彩燈更好地與時代接軌,楊玉榕創立了佛山市博藝彩燈工藝有限公司,擔任藝術總監,而黃宏宇則擔任設計及運營總監。他們一方面細化制作工序和工藝,讓佛山彩燈逐步形成産業鍊的模式,并把部分工序外包,提高制作大型展覽彩燈的效率;另一方面細心鑽研,推陳出新,力求打造出更多題材豐富、工藝精巧、美觀新穎的精品。
楊玉榕與黃宏宇在交流彩燈制作。新華網發(資料圖)
佛山彩燈以喜慶豐收、吉祥納福等為主要表現内容,中秋和春節前夕正是“忙時”。受疫情影響,廣東今年衆多大型節慶活動都取消。黃宏宇坦言:“今年的訂單比往年少了很多,但得益于多年客戶積累,我們已經開始制作明年的訂單。”
然而,佛山彩燈季節性很強,淡季如何維持生存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着母子二人。“彩燈是一次性消耗品,年年新,經常今年做完,明年就沒有了,這就要求我們每年都要有新的創作和新的發展方向,不斷尋求新突破。”黃宏宇說。
受母親影響,黃宏宇自懂事起便與彩燈結緣,如今讓佛山彩燈發展得更好也成了他的心願。“彩燈對我而言不是負擔,是熱愛。”
“我們做這個燈,确實是有情懷在裡面。盡管很難,還是要堅持做下去,因為裡面蘊含着我們傳統的技藝和優秀的嶺南文化。” 楊玉榕說。
匠心“紮作”鑄燈魂 立根始在“初心”中
小鳌魚臉上一雙圓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五彩斑斓的顔色象征着喜慶和吉祥,魚身中間加以獨特設計,用細小的竹線牽引着頭和尾,活潑靈動的樣子受到不少小朋友喜歡。
這是黃宏宇根據傳統的鳌魚燈造型,新研發的孩童玩具“舞龍”。從融合佛山陶藝創作的“陶瓷鳌魚”,到“鳌魚狀元皂”,每隔一段時間,黃宏宇總會圍繞彩燈的表現形式,創作新的産品。
“我是一個害怕沉悶的人,在創作上我需要不斷地創新。”作為佛山彩燈的市級非遺傳承人,黃宏宇的身上既有非遺傳承人“美美與共”的年輕心态,又有善于鑽研、敢于創新的市場意識。
在黃宏宇看來,陳舊的老式彩燈容易被市場淘汰,一定要思考如何在傳承前輩的優秀技藝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藝術家的想法,創作新作品。
“難道一定要亮燈才是彩燈嗎?”一次偶爾的機會,黃宏宇發現彩燈的骨架很有美感,于是他将傳統海螺造型的彩燈創作為藝術展品,供藝術空間使用。随後,他更将生肖、象形文字等元素融入創作中,研發出小型家用裝飾的藝術品。
黃宇宏研發的文創産品“舞龍”。新華網 林曉蕾 攝
“我覺得文創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方向,可以間接或者側面把彩燈宣傳出去。我相信佛山彩燈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敞,越走越長遠。”黃宏宇說,在每年的秋色巡遊活動中,他們會把佛山當地習俗、民間藝術等元素融入到彩燈中,讓這門非遺技藝更接地氣。
“然而,手藝人的核心是要把手藝做好,不管怎樣創新,傳統手藝——‘紮作’手法不能變。”說到這裡,黃宏宇和楊玉榕相視而笑,這是他們共同秉承的理念,也是佛山彩燈的初心。
時代日新月異,技藝薪火相傳。盡管退休已久,楊玉榕卻依然經常出現在工廠裡,和兒子鑽研佛山彩燈的發展方向。有時候忙起來,黃宏宇勸她早點回家,她卻倔強地擺擺手。
“很欣慰兒子黃宏宇和我一樣,選擇了佛山彩燈。”楊玉榕看着不遠處正在忙碌的兒子說,佛山彩燈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需要更多年輕人來參與。
為了更好地傳承佛山彩燈技藝,楊玉榕和黃宏宇一方面積極開展收徒傳藝,用心培養後繼人才;另一方面積極走進校園,通過“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賽會等公益活動,教孩子們學習彩燈制作,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手藝背後的曆史文化。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