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在京杭大運河的遊船畫舫上,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執扇而來。
黑紙扇、檀香扇、絹扇、羽毛扇、宮團扇……在王星記扇藝精品對“中國扇子”前世今生的講述中,宋韻文化研究專家雲集,交流着一柄扇與一千年的宋韻文化發生的碰撞。
9月16日,這艘畫舫在香積寺遊船碼頭停靠,載着來自各地的學者與賓暢行這條古老而年輕的運河上,同時,拉開了2022年度王星記扇藝文化節的序幕。
“品宋韻 • 揚扇行”,回溯到146年前的1875年(清光緒元年),這一年,制扇名匠王星齋在杭州扇子巷創立“王星齋扇莊”。到了1901年,這個本是家庭作坊的扇莊在北京楊梅斜街正式挂牌“王星記扇莊”,并在上海、天津、沈陽設立分銷點。
那麼,一百多年曆史的王星記與千年宋韻文化是什麼關系?
帶着新作計劃“宋韻文化之扇藝研究---王星記扇文化基因解碼”現身于這艘畫舫中的作家陳華勝說,宋代有三大名扇——杭州的書畫扇、蘇州的絹綢扇、巴蜀的榮昌折扇。為什麼杭州的書畫扇會如此有名?因為南宋杭州設有畫院,文人畫非常盛行,誕生于清代的王星記傳承的是杭扇的曆史,而且發揚了杭扇的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誕生百餘年的王星記與千餘年的宋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曆史關系。
而從現實來看,陳華勝認為,宋韻文化有着豐富的内涵,“如果用簡單的方式去描述它,那是對一種品質生活、優雅生活、高尚生活的追求,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手執一把美扇,正是這種追求的體現。陳華勝說,對他而言,參與這樣的活動與接受一個與扇有關的寫作任務,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這種追求,與每一個人都相關。
所以,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孫亞青說,她要帶領團隊以扇子為載體推動宋韻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杭州,扇與大衆生活的密切結合,是由來已久的傳統。
如果穿越到南宋去,在河坊街與清泰街之間,就有一條千米“扇子巷”,南宋杭州的制扇作坊,大都集中在這裡。當時的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衆多扇子鋪也跻身其中。
據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有中瓦子前徐茂子扇子鋪、炭橋河下青篾扇子鋪、周家折揲扇鋪、陳家畫團扇鋪——細畫絹扇、細色紙扇、漏塵柄扇、異色影花扇、張人畫山水扇……花樣繁多,就看你要挑哪一種了。
如今,走在西湖邊,有不少穿漢服的少男少女,手中拿一柄扇,更顯風姿。
就王星記而言,手藝人不斷在設計上下功夫,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新元素,加強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用一柄扇子讓千年宋韻流動起來。從年輕人的生活來看,這不是虛話。
陳華勝提到蘇東坡在杭州幫扇鋪老闆賣扇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杭州府志》也有則記載——
蘇東坡在杭任職時,一天,有人狀告一家扇子鋪的老闆欠錢二萬不還。扇子鋪老闆被逮至官府。他說,不是自己不肯還錢,而是因為天氣多雨而且溫度偏低,扇子賣不出去,無力償還債務。蘇東坡聽後讓他回去拿了二十束扇子,當堂以官府的判事筆随意在扇子上作了些行草或枯木竹石,再将扇子交還給扇子鋪的老闆。他剛出官府大門,就有人聞訊而來,一千錢一把的扇子,立刻賣光,欠款也還上了。
由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宋代的扇子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承載,從生活用具走向審美雅玩。
畫舫上的諸多專家認為,在今天,扇子所附着的文化意味更為明顯。
正因如此,王星記扇藝文化節推出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宋韻文化之扇藝研讨會、宋韻古扇研發、宋韻扇藝文化大講堂、扇藝研學遊和“留住手藝”公募項目四大主題。
中華扇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宋韻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蓬勃生機,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生發,并不斷深入人心。
王星記扇藝文化節由杭州市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由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承辦,并得到浙江省文化旅遊廳、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十九樓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本次扇藝文化節旨在助推浙江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助力杭州打造“獨特韻味,别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充分挖掘宋韻扇藝的文化精神力量,擴大王星記扇藝非遺品牌在國内外的影響力,打響宋韻非遺扇藝的“金名片”。
開幕式邀請到諸多嘉賓,浙江省政府參事楊建新,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書記、省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延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巨欣,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浙江省旅遊集團董事梁雪松等,紛紛為王星記扇藝文化節獻計獻策。
為了能更深度融合宋韻與扇藝,王星記還特别聘請了10位文化學者教授為宋韻文化王星記扇研究傳承顧問,并在開幕式現場為諸位學者教授頒發聘書。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