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越強的地方時間流逝得越慢;運動速度越快,時間就越慢。”
首先說一句:上面這種觀點錯得一塌糊塗。
解釋如下:
首先時間是一種概念,沒有快慢之說。比如美麗是一種概念,那麼就不能說“美麗變美了或美麗變醜了。”美麗是種概念,這種概念怎麼能變美或變醜呢?
有的人說了“太空中的時間的确比地球表面走得慢呀,因為已做過實驗了,宇航員攜帶原子鐘,原子鐘随飛船繞地球運動,飛船上的原子鐘的确走得比地球上慢呀。”如果隻看原子鐘運行的數據的話,的确飛船上的原子鐘比地球上走的慢,比如經過1天,飛船上的原子鐘比地面上的原子鐘慢了25微秒(太空中的引力小,太空中原子鐘1天比地面上的原子鐘快3微秒;由于飛船的速度快,太空中原子鐘1天比地面上的原子鐘慢28微秒,綜合下來慢25微秒)。
根據時間的膨脹效應進行的相關計算及實驗,看似沒有問題,其實有大問題。
地球表面的電磁環境和太空中的電磁環境是不同的,從萬有引力加速度的變化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原子鐘是利用“物質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個原理來制成的,不管原子鐘裡的“原子”運動還是指針運動,都離不開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但是,地面上的原子鐘拿到太空中,由于引力環境有變化,組成原子鐘的所有原子的運動狀态都會有變化。原子與原子之間的萬有引力會有變化,原子可能運動得更快一點或更慢一點,這就造成了原子鐘指示的時間的變化與在地表上指示的時間的變化不同。舉個例子,地球自轉1周(即經過了1天),地球上的原子鐘轉了5000個格,太空中的原子鐘轉了4997個格,它們轉動的快慢有差别,但不能因此說太空中的時間比地表慢,因為地球是見證者,太空中的原子鐘轉了4997個格用了1天的時間(地球自轉一周),地表上的原子鐘轉了5000個格也用了1天的時間(地球自轉1周),它們所用的時間是相等的,太空中的原子鐘轉得慢了,是因為原子與原子間的萬有引力變小,是因為電磁環境變化了。
時間是一種概念。
人類創造出時間的概念有什麼作用呢?
時間的作用是:1.标記出事情發生的前後順序。 2.可以記錄并知道一個物體(或生命體)的運動過程所用時間的長短。
那麼要想達到這種目的,該怎麼做呢?
首先需要選擇一個标準時間。目前我們人類選擇的标準時間是:地球自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23時56分4秒)。實際操作中人類為了方便,把一天當成24小時,以閏年和閏月進行調節。
标準時間選擇好後,就可以标記事情發生的前後順序。(人們記錄年月日,就是在标記事情發生的前後順序。)
也可以知道某一個運動過程所用時間的長短。比如“某棵樹用3年時間長出了一片葉子”,人們讀了這句話可以清晰地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千多圈這棵樹才長出了一片葉子”。
時間可以比較運動過程的快慢。“百米賽跑”的冠亞軍就通過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得出的。
有了這個标準(“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人們可以自由記錄宇宙中任何事情發生過程所用的時間。
上面的例子,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内,太空中的原子鐘走了4997格,地面上的原子鐘走了5000格,“膨脹效應”這種理論是拿4997格和5000格相比較,這種比較就沒有比較标準了,連比較标準都沒用,何談快慢?就因為4997數字比5000小,就說太空中時間變慢嗎?這樣的話是錯的離譜!舉個例子,一隻蟲子,在地球上翻轉,翻轉了7圈,然後這隻蟲子被送到宇宙飛船上,它在宇宙飛船上翻轉了2圈,2比7小,難道能說飛船上的蟲子翻轉速度比地面上慢嗎?要想知道翻轉速度的快慢,必須有一個比較标準,隻有與這個标準比較了,才能得出哪個速度快,哪個速度慢。(必須知道地面上的蟲子翻轉7圈時地球自轉了多少圈,太空中的蟲子翻轉2圈時地球自轉了多少圈。)
所以“時間膨脹”這種理論根本就沒是錯的!一個事物或生命體的變化過程,當這種變化進行得快一點,所用時間就少一點,當這種變化過程慢一點,所用時間就多一點。所用時間的多少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過程的快慢,但絕不能說“所用時間少了就是時間變慢了,所用時間多了就是時間變快了。”
地面上的蔬菜1個月隻生長了0.5千克,太空中的同樣的蔬菜1個月生長了1千克,太空中的時間比地球上的慢?笑話!隻是太空中電磁環境與地球表面電磁環境不同,造就了蔬菜生長速度的不同,它們所用的時間都是相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