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顧長衛繼《孔雀》之後的第二部力作《立春》,在上海,在艱難創業的過程中,在又是這樣一個孤獨的夜,觀看這部影片更加給我以強烈的震撼。最近寫博少了,可能由于心境的原因,但還是想寫點觀感。
這是一部壓抑得令人想哭,但又哭不出來的電影。影像灰暗,視覺美感無從尋找,卻是生命和生活的常态——殘酷,但又真實。
影片記錄了一個生活在西北某小城市的平凡女性——王彩玲,不甘平庸地為夢想與生活搏鬥的過程,壓抑的小城氛圍更是增添了心靈掙紮的痛苦和殘酷,歌劇《慕春》中反複出現的 “生活為何對我如此殘酷”以及黑夜中王彩玲一次次無聲的哭泣,訴說着追求的絕望與無奈。在世俗的小城中身為學校音樂教師的王彩玲試圖用謊言與欺騙來掩飾自己,但一切仍是為了靈魂的高貴與尊嚴。在支離破碎的生活狀态中,多少人選擇了随波逐流,在庸常的生活中忘卻追求的痛苦和夢想的失落。但王彩玲沒有,她一次次的往返于小城和北京的旅途中,渴望實現自己成為歌唱家的理想。最後當她明白生活最終将帶給她絕望,她選擇了領養福利院的孩子,遠離歌劇,去開始平靜的生活。但是,幾年後,她帶着孩子來到了天安門廣場,讓我明白了盡管她最後選擇了與生活妥協,但對于夢想,她從未遺忘。
影片最後讓我非常感動的是,出現了王彩玲在華麗的舞台上唱歌劇的場景,而字幕上打出了“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顧長衛在描繪平凡人的人生、記錄他們的夢想之旅的同時,體現出對于靈魂的深切的關懷。蔣雯麗突破形象極限飾演的王彩玲醜陋的外表和美妙的歌喉互為表裡,就像生活和命運一樣難分難舍,不管我們如何追求、掙紮,我們仍然難以逃脫命運的擺布和現實的鍛打,在王彩玲起伏跌宕的生活中,夢想的失落、心靈的孤獨以及藝術的落寞,都傳達出一種令人顫栗的感傷。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每一個被感動的人或許都是王彩玲。
不敢坦言自己的理想是成為一名作家,原因可能是來源于深入骨髓的自卑和潛意識裡不想走三毛或是梵高的老路,所以一直把寫作嚴格的限定在愛好的範疇裡。回想起自己十年前十八歲的我第一次走出家鄉孤身前往北京打拼,和六年前第一次自天柱山開始而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的孤獨旅行,一切都象是昨天,如今仍然獨在異鄉的我開始思索事業,不知道是自己志大才疏還是已經不再适應世俗的社會,一切都是那樣的艱難。如同王彩玲的孤苦生活,縱然在最絕望的時刻爬上高塔上縱身一跳,卻隻是輕微骨折。生活的殘酷本就是這樣讓人想哭卻樂出來,而理想的遙遠更是讓我看不到春天。
我明白堅持對于成功的意義,我會堅持,雖然我将一個人繼續孤單的前行下去。不禁再次想起雪萊的詩:冬天既快來,春天難道還遠嗎?
張鋒 2008年10月9日寫于上海 2016年2月修改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