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雨書屋閑話水浒之四十一:“母夜叉”名字的由來
甯稼雨
提起“母夜叉”,人們就會想到那個出場時頭上黃烘烘的滿插钗環,鬓邊插野花,抹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身體粗壯有力,性格豪爽潑辣的十字坡黑店女老闆孫二娘。因為她醜陋粗野,所以才被稱作“母夜叉”。今天人們也常把這種粗野厲害的女人叫做“母夜叉”。可是人們也許不會想到,“母夜叉”這個名字來自佛教的典籍。
“夜叉”在佛經中又叫“藥叉”,是梵語“Yaksa”的音譯,又譯作“閱叉”。意譯是能吃鬼或捷疾鬼,意思是勇健、輕捷和秘密等。“母夜叉”在佛經中也有蹤影,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耶奈雜事》的記載,在王舍城内,有一個叫娑多的藥叉神,生了一個女兒叫歡喜。歡喜嫁給陀羅國的藥叉半支迦,生了五百個兒子,最小的一個叫愛兒。
愛兒的母親歡喜倚仗丈夫勢力,橫行城裡,将王舍城中别人家所生男女小兒,挨個兒吃掉。大家對她又恨又怕,因此都叫她“诃梨底母藥叉”。大家一起找到佛,請他來主持公道。佛就用一個缽子将母藥叉的最小兒子愛兒蓋上,藏了起來。母藥叉找不到小兒子,頓時大驚失色,到處尋找,也不見蹤影。她痛苦萬分,呼天搶地,後悔不應當以惡害人。佛見她有悔改之心,就為她授戒,讓她進入佛門。王舍城人們從此皆得安甯。
《水浒傳》中用“母夜叉”來作為孫二娘的綽号,是用來形容孫二娘的粗野和強悍,和佛經中母夜叉的吃人兒女和遁入佛門的故事已經沒有關聯。
本文已經獲得雅雨書屋公衆微信号授權樂藝會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