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前,今年63歲的老張(化名)在大兒子的婚禮上,手部突發抖動。随着病程的進展,老張在寫字、抓筷子時,手部也會不受控制地抖動,漸漸地連喝水、搬拿物品等都會受到這不經意“抖動”的影響,震顫、抖動地頻率越來越高,老張的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都無法正常開展。
直至去年,老張開始輾轉各大醫院求醫,最終被确診患“特發性震顫”。但是通過藥物治療後,老張的血壓出現明顯升高(本無高血壓病史)。一旦停藥,震顫便反複發作。近1年來,老張的雙上肢震顫症狀越發加重,震顫的幅度也是猛地增加,其生活越發不堪重負。
特發性震顫病因尚不明确 專家:家族遺傳或是誘因之一特發性震顫又稱原發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特發性震顫發病率約為1%,發病年齡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者臨床上表現為上肢遠端的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頻率約為4-12Hz,也會伴有頭部、口面部或聲音震顫。
為什麼會發生特發性震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劉金龍(專家預約)教授指出,尋找特發性震顫的确切病因仍然是世界性難題,家族遺傳可能是一大誘因。據國外研究表明,30%-50%的患者有家族史,且家族性患者比散發性患者起病早,起病年齡多在20歲前。而老張的父親、大姑和大姨都出現過手抖的症狀。
腦深部電刺激(DBS)術是特發性震顫的治療首選
因老張的震顫已嚴重影響其生活,且藥物治療效果差,劉金龍教授建議其接受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治療。
劉金龍教授指出,特發性震顫可以利用藥物或者手術進行治療。但在發生震顫後需要治療的人群中,50%的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差,這部分人群則可通過注射肉毒素、毀損手術及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三種方式來治療。
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過程中從安全和療效角度出發,DBS手術是特發性震顫患者的首選手術治療方案,同時DBS手術治療特發性震顫還具有低創傷性、可逆性、可調控性等特點。
該手術對丘腦腹中間核(VIM)進行微電調控,該核團是接受本體感覺傳入的核團,其神經元節律性爆發性放電活動可通過對引起患者震顫的某個特定動作進行驗證,并為植入腦部電極位置提供了準确的依據。
由于患者在局麻的狀态下進行,劉金龍教授表示在術中就能明确看到術後效果,還可随時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以及降低由于刺激而産生并發症的風險,因此這一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确性更高。此外,植入患者體内的電極為1.27mm,脈沖發生器高54mm,寬54mm,厚度9mm,同時電池的使用壽命達15年,體外充電也十分便利,這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據悉,老張的震顫症狀得到了及時的控制,他的生活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靜。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有這些情況應考慮是特發性震顫 勿與帕金森病混淆特發性震顫并不可怕,但如不及時治療,10%—20%的患者将會失去運動能力,因此劉金龍教授呼籲大家要積極重視這一疾病。那麼出現哪些症狀需警惕是特發性震顫呢?
1.隻出現手抖這一症狀
手抖是特發性震顫的突出表現,但很多人認為手抖是帕金森病的症狀。對此,劉金龍教授表示特發性震顫易與帕金森病混淆。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除了震顫之外,帕金森病還伴有其他症狀,如步态障礙等。而特發性震顫隻表現為震顫,患者并無其他症狀。因此,劉金龍教授表示,如果隻出現震顫這一症狀,患者應高度考慮是特發性震顫。
2.做特定動作會手抖
同時,劉金龍教授指出,患特發性震顫的人群,其震顫具有動作性、姿勢性等特點,即患者特定做某個動作時,手部會出現不受控制地抖動。這種抖動的頻率,在動态和靜态時相當,隻是患者在動态的狀态下,其震顫的幅度會更大。
此外,劉金龍教授還補充道,如果是有特發性震顫家族史的人群出現震顫,也應警惕是特發性震顫,以及震顫的病程超過3年者也應懷疑是特發性震顫。但劉金龍教授也指出,在發生震顫之前,如有受外傷者應排除特發性震顫的可能。
本文指導醫生:
劉金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