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那麼,大家知道猜燈謎是怎麼來的嗎?古時候,城中包壯行家做出的彩燈聞名遠近,稱為“包燈”。這天,鄉下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傍晚,農家有煨百蟲、放燒火、爆白花之舉。人們還要請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難問題。這就是最早的燈謎。
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隐語"或"廋辭"。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将謎條系于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漢族民間十分流行。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漢族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答案:1、刈;2、捉;3、女;4、亭;5、晶;6、玉;7、孝感;8、郵票;9、有機可乘;10、高朋滿座;11、紅蘿蔔;12、長壽面;13、不夠塞牙縫的。
你猜對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