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這意味着江城武漢将迎來一番新光景。
四季交替中,于武漢逗留時間最長的就是夏天。熱風、熱浪,伴随着江湖之城的快意人間,武漢人的夏天要如何在戶外中揮灑青春時光呢?
山,是大江大湖大武漢很少提及的一個話題,通常一筆帶過,抑或三言兩語。在世人的目光和印象中,武漢以江著大,以湖著雅,有長江漢水的奔騰不息,也有百湖凝聚的靈秀風雅。
其實,武漢也以山尋幽而攬城中之翠。
武漢的山,三環之内以蛇山、龜山、磨山、珞珈山等名氣最大,三環之外,通常是以黃陂境内的山水為盛。但今天要分享的這一座山,卻是不知何時就突然火起來的八分山。
“武漢最具自然特色的山”
我相信,不少武漢人對八分山日出日落的印象一定不陌生,多個直播平台和本地媒體也曾報道過它,已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山”,被譽為“武漢最具自然特色的山”,山中有寺、有洞、有窟。
周末徒步、登山、露營、騎行,八分山“一條龍服務”
八分山主要在江夏區紙坊街境内,另有部分分屬鄭店和大橋新區。但遊客探索這座山,主要是從江夏進入。
據了解,此山名來源于“有水分流如八字”,附近還曾有八分湖、八分院。
《建康錄》曰:“武昌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分八字,數不及九”,指的就是八分山。在清代時,這座山還為省會朝山。
據記載,山颠有子午石,身方頂圓,群石環之,當地人遇旱禱雨皆在石前。清嘉慶年間,湖廣總督汪志伊就曾來此山禱雨,還在子午石正面镌“八分山之神”,左旁镌“子午石”共8字。
現如今,八分山之巅有一塊刻有“子午石”的石碑,邊上還有一塊石頭,上镌“子午石”。這塊“子午石”是否為當年汪志伊所镌,不得而知。
但毋庸置疑的是,八分山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海拔高度吸引了不少武漢人來此爬山、看日出日落、或沿着環山綠道騎行、徒步,或尋得一塊幽靜之地搭帳篷、玩露營。
綠野仙蹤?一覽城市風光?山上山下各不相同
八分山作為武漢南部海拔(272.3米)最高的地方,既能近觀江夏風情,也可遠眺城市風光。
在能見度非常不錯的時候, 肉眼可見武昌的綠地中心、 楊泗港長江大橋、白沙洲長江大橋、鹦鹉洲長江大橋、漢口武昌的沿江建築等以及黃家湖、湯遜湖、大花山、青龍山等山水風光。
這種美妙、舒适、暢快淋漓的感受與體驗,隻有真正來過的人才能夠享受。
其實,八分山的海拔并不高,在國内其他的名山大川面前,它則是“丘”。
但這并不影響它成為城市戶外徒步的一個絕佳去處,茂盛、高大的樹木依舊令人置身在森林中,林中小溪、湖泊仍是能教人嗅到大自然的氣息。
當青苔、蕨類植物和其他奇奇怪怪的不明植物映入眼簾時,當陽光穿透林間,在風和植物葉子的配合下,我恍如是來到了綠野仙蹤的世界。
民間傳說:八分山是神仙遊玩的地方
果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民間相傳,這是神仙常來遊玩的地方。由于山間藏有各種寶貝,八分山也叫“八寶山”(民間傳說),為了保護八寶山,玉皇大帝就調遣修道千年的烏龜、青龍來守山。
但烏龜貪戀寶貝,青龍與之大戰,又給八分山帶來了其他傳說與怪談。如“黃金橋”、青龍山等都是與其大戰相關。
民間傳說給八分山帶來人文故事的同時,山間的一座慈雲寺更是加深了八分山的秘境感。
山裡藏着一座千年皇家寺院
慈雲寺原名靈濟南,始建于唐貞觀元年,2011年重建。雖然寺廟暫不對外開放,但它“身藏茂林”,頂露山巒的環境令人好奇,引人入勝。
經查資料發現,這還是一座“千年皇家寺廟”,曆史上曾得到唐太宗、宋孝宗、宋光宗等多位皇帝賜封和大力護持。
《江夏縣志》記載:唐貞觀元年,輿駱禅師雲遊
至此,立杖出泉,無論久旱、暴雨,兩不盈涸,人稱“飛錫泉”。
禅師依泉建寺,唐太宗聞之大喜,賜名靈濟南。由右武候大将軍,鄂國公尉遲恭按皇家寺院規格督修。
南宋末年,金兵襲擾, 民不聊生。濟公在慈雲寺念經七天七夜,度化出“油鹽井”救濟百姓。
宋孝宗為表彰靈濟南,特賜封“嘉澤侯”,八分山“油鹽井”也因此成名。
南宋紹熙四年,宋光宗又加封“顯應”二字。南宋慶元六年遇大旱,地方官奉旨禱雨,大獲甘霖,遂成豐年,宋甯宗又賜名“靈惠”二字。
八分山有龍王?
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回鄉省親,見八分山得自然之精華、慈雲寺顯山水之靈氣,便寫下:八洞仙子拍肩來遠矚高瞻一帶湖山過眼曉,分山龍王靈氣在興雲沛雨萬家煙火祝馨香的楹聯。
如此看來,慈雲寺不僅是“求雨”靈驗,且八分山也并非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山。
航拍之下,隻見其猶如巨龍卧波,慈雲寺如騎龍在天,教人不得不再次對這座寺廟感到好奇,也給八分山增添了無限神秘感。
位于南麓山腳下的白雲洞,更是神秘、古老,藏有玄機,以“武漢現存唯一的石窟寺”而深深吸引着我。但篇幅有限,此洞以後再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