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春天,通常來得晚一些。守山十幾年的老兵告訴新兵陳永彬,當山風變暖,山裡就會盛開深紅淺紅的杜鵑花。仿佛一夜之間,伴着次第開放的花海,這名22歲的水兵迎來他守山的第一個春天。
和戰友們一起,陳永彬拿到了連長發放的“心願卡片”:如果這個冬天你将離開守望的大山,你希望給這裡留下什麼?
每年這個時候向官兵征集心願,是駐守深山海軍某部的一項傳統。官兵們寫下自己的心願,挂在營院中一棵石楠樹上。風吹過,将心願訴說給群山,風吹向更遠的地方,也會将心願訴說給遠方的大海。
心願,寄托水兵對未來的期許,那裡是他們心靈的“星辰大海”。品讀心願,我們會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官兵,對青春、對價值都有着不同的思考。
但這些心願的底色是一緻的——
“堅毅清澈且永遠燦爛”“守護内心的一份熾熱”“勇敢嘗試不留遺憾”……在每一個心願下面的“個性簽名”欄裡,每一個“簽名”都在不同維度上承載着水兵對擔當、對使命的理解,對熱愛、對夢想的追求。
那天晚上,陳永彬和班長一起站在山頂,擡頭仰望漫天繁星。轉過頭,他看到班長眼中也閃爍着星光。
“我們守在深山,但是我們看得見大海,我們頭頂上的藍天與星空就是倒映着大海的鏡子。”班長說,想念大海了,我們就擡頭看一看。
遠方有海頭頂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陳永彬把這段話寫在了屬于自己的“心願卡片”上。他相信,在這座大山中,有些心願源自一種根植于靈魂的精神。
深山中一群水兵的守望——
遠方有海頭頂有星,心中有“星辰大海”
■淩寒羽 陳曉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孫 飛
因為熱愛,歲月不覺漫長
已經很久沒有返鄉探親,踏上這條熟悉的通外山路,廖延柯卻沒有想象中那樣激動。
放心不下交代給連隊好友的事,拿出手機又挨個發了叮囑短信,他擡起頭将目光望向車窗外。
這是一條盤山路,寬度剛夠2輛汽車并排行駛,汽車每行至一個轉彎,駕駛員都會輕踩一腳油門……常年往返這條從連隊營區到縣城唯一的山路,守山15年的廖延柯,早已習慣了這種颠簸。
車窗外正是山中最美的季節,廖延柯眼中,每一幀變化的風景都和15年前那麼相似。時光流轉,但往返跋涉這條山路的記憶“并不如煙”,老兵甚至對路邊的每一棵樹都如數家珍。
15年前,相同的路上,山上同樣開滿杜鵑花,還是中士的廖延柯乘坐一輛“綠皮車”進了山。在此之前,他曾在一個偏遠連隊服役,由于技術過硬,被推薦為組建連隊的首批技術骨幹。
廖延柯記得,那時候進山的路還是砂石路。最讓他感到“轉不過彎來”的還是“身份”的變化——一夜之間,自己從守海的水兵變成了守山的水兵。
到達營區,天已經完全黑了,擡頭仰望,廖延柯被這漫天的繁星“驚豔”了。翌日清晨,伴着清脆的鳥鳴聲睜開眼睛,他一骨碌爬起來,走出營房,熟悉的藍色被綠色取代。他記得,風吹過山林,那景象很像曾經守望的大海。
然而,這裡沒有大海,隻有連綿無盡的大山。盡管有心理準備,廖延柯還是抵擋不住内心的失落。在山裡守了不久,他内心“防線”快崩潰了。
那時山裡條件很落後,隻有2部座機電話,他時常守在電話機旁,給以前連隊的班長陳一波“訴苦”。放下電話,他再一頭鑽進陣地機房。
連隊水兵們的“全家福”。劉 霖攝
日子清冷孤寂,業務枯燥單調,各類數字代碼、裝備難題填滿生活的縫隙,廖延柯覺得有些“喘不過氣”。
思念如海潮般蔓延開來,凝聚成一種複雜的情感——他的心仿佛被潮水圍困,變成了一座孤島。
“班長,這裡山連着山,真不知道我這水兵當得有啥意思?”
“意義可大哩!守在山裡苦練本領,時刻把一雙眼睛擦亮,戰艦才不會迷航。再遠的海,我們‘山海’配合好才能守得好。”
又一次撥通電話,聽着班長陳一波語重心長的話語,廖延柯被說得動了心。擡頭仰望,閃爍星海就像海面上的粼粼波光,那一刻廖延柯的心也仿佛被星光點亮。
接下來幾個月,從信息線路到裝備,各類建設任務不輕松,廖延柯頂在技術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向技術人員學習過程中,他從來是最刻苦的那一個。
才幾個月光景,成為全連“技術大拿”的廖延柯,也在枯燥的能力錘煉中,找到了樂趣。
去年,連隊來了一批00後新兵,上級讓廖延柯當“幫帶師傅”。第二天,他就帶着新兵們上了山。“這座山需要我們,遠方的海需要我們,戰艦上的兄弟需要我們。”廖延柯一邊登山一邊和新兵聊天。
在這位老兵看來,人生的樂趣來自内心的滿足,“被需要”是一種獲得,它讓堅守有了意義。
晚飯後,廖延柯指着頭頂那顆最亮的星,對新兵陳永彬說:“你看嘛,星海也是海。最亮的那顆星,就是海上的燈塔。人生航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艘戰艦,都應該确定一個前行的方向,一個目标。”
“向蔚藍大海傳遞來自大山的‘聲音’,需要堅守和熱愛。”後來,在廖延柯帶領下,陳永彬實現了第一次電台通聯、完成了第一次緊急任務……他覺得心裡的熱愛,應該像那片海一樣,是廣博的、洶湧的、澎湃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熱愛就是他心中的“星辰大海”。
廖延柯休假前一晚,“師徒”兩人又一起聊天。
“師傅”說:“守山多年,感謝那份陪我走過漫長歲月的熱愛。”
“徒弟”說:“因為熱愛,歲月不覺漫長,青春更顯純粹。”
漫長巡線路是青春的“寶藏”
自從在手機上聽過那首流行歌曲《孤勇者》,二級上士廖啟發就開啟了“循環播放”模式。
這位常年在大山裡跋涉的巡線分隊分隊長深知守山不易,而他也被大山磨砺出石頭一樣堅硬的性格。
山中四季分明,夏天鳥鳴蟲吟,冬天冰淩滿枝,在常人看來的詩意風景,而在巡線老兵眼中卻是要攀越的險途。
山上山下晝夜溫差大,官兵巡線一趟,身上穿戴什麼、背上攜行什麼,爬杆注意什麼……這些都需要官兵們親身經曆幾遍,才能從容應對。
就像廖啟發說,巡線兵每年在山裡紮紮實實走幾個來回,“經驗都是汗水裡泡出來的”。
這幾年連隊保障任務愈加繁重,每次巡線短則一兩周長則幾個月,廖啟發帶着戰友風裡來、雨裡去,其中遭遇的艱難險阻,一言難盡。他自嘲,分隊每個人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黝黑的面龐,粗糙的雙手,笑容淳樸真摯。
巡線路上。劉 霖攝
今年初,山裡下了一場小雪,路上濕滑泥濘,官兵們穿戴整齊準備出發。這次,隊伍中有不少年輕面孔,而帶隊的依舊是廖啟發。
“這次巡線,要給上百公裡的杆塔線路做‘體檢’,任務重、時間緊,必須确保不出絲毫差池……”給大家作動員時,廖啟發神情嚴肅地說。
不久,帶着一份翔實的線路“體檢報告”回到營區,看到列隊歡迎的戰友們,一向不苟言笑的廖啟發瞬間感動了。“這下戰友們可以安安心心過個春節了。”那天晚上,廖啟發給妻子發信息報平安。妻子才知道,這已是丈夫第6次參加冬季巡線任務。
第一次參加這項巡線任務,那個冬天格外寒冷。還是中士的廖啟發,也是在分隊長的帶領下踏上巡線路。“初來乍到,心裡完全沒譜。”廖啟發的家鄉在平原地區,不習慣走山路,那一趟巡線讓他有了“早點退伍”的念頭。
指導員張令和廖啟發是“老鄉”。春節前夕,張令就在連隊第一次開展了“心願征集”活動。“在外過年,誰都會想家。大家隻管寫心願,我負責幫大家落實。”張令對新兵們說。
連隊條件有限,張令想了各種辦法。他發現,新兵的心願有一個共性——想家。“幹脆咱們來個‘團圓連線’。”于是,他讓老兵瞞着新兵聯系了他們的家人,并挨個為新兵們制作“問候視頻”。
那晚連隊學習室成了“幸福的海洋”。播放視頻時,有人腼腆地捂着臉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有人看到親人們流淚的樣子,心裡暗暗告訴自己要堅強……這次連線後,戰友們都覺得,彼此的心更近了。
也是因為這次連線,廖啟發被感動了。他永遠忘不了視頻中母親說的話:“指導員聽說咱家的困難,讓他在城裡的同學來家裡探望……”
接下來的一次巡線任務,廖啟發随隊出征。一座座高聳入雲的鐵塔、一條條橫空架設的銀線,在第2次參與任務的廖啟發看來,“征服鐵塔和銀線,就是戰勝自己的懦弱”。
“爬杆、修理、接線,需要練就過硬技術,野外宿營、跋山涉水,需要熟悉地形,更需要勇氣和耐力、健康體魄。”如今和隊友們回憶當年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廖啟發覺得那都是青春之路上的“寶藏”。
一次巡線路上,爬杆的時候都很順利,在杆上修理時,廖啟發脫下手套操作,一不小心從塔杆上跌落,被樹枝擋了一下又摔在地上。
廖啟發頓時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覺……再次睜開雙眼,他看到的是隊友一個個焦急的神情。在大家攙扶下,廖啟發坐了起來,确定自己“傷得不重”,他決定再次出發。
完成任務回到營區,他被送往城裡的醫院檢查。在給妻子的信息中,他這樣寫道:“真的慶幸這次自己還能醒來。有家人的關心,有兄弟們一路攙扶,這條路上吃再多苦,都值了。”
溫暖如山風,幸福在明天
軍人字典中所謂“熱鬧”的定義,常會伴随着溫馨的團聚。于是,這座大山裡每一個熱鬧時刻,也便承載着水兵們的期盼和思念。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一級上士伊賽國心心念念的團聚來了。
從去年春天就開始計劃,到來年春天才“落實”——在妻子呂欣韻看來,隻為看一眼丈夫伊賽國眼中的“星辰大海”,這趟探親之旅意義不凡。
呂欣韻也曾是一名軍人。隻是兩人之間最初的“距離”相隔太遠太遠——一個守着山、一個守着海。
他倆相識于士官軍校。因為緣分,他們成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學習結束回到各自堅守的地方,他倆的心卻再也沒有分開過。不久,他們做了一個決定:用一生的牽手,來感恩命運的安排。
走進婚姻殿堂後的第3年,這對小夫妻還沒有一個穩定的家。這一年,呂欣韻面臨進退走留。為了給伊賽國一個安穩的“大後方”,她和父母家人商量後選擇離開部隊,并來到丈夫的老家江西九江生活。
後來,為了照顧伊賽國的父母,這個河南籍兒媳,拎着大包小包住進了公公婆婆的家。南北方生活差異大,兩代人生活在一起難免有些磕絆——呂欣韻無法适應九江一到冬天就濕冷的氣候,伊賽國的父母也吃不習慣兒媳擅長的面食和炒菜……
老兵伊賽國望着遠處的大山。劉 霖攝
一次,伊賽國打來電話問候,老兩口不好意思地說:“媳婦啥都好,要是會做江西的炒米粉就好了。”這個“心願”後來被呂欣韻知道了,她噗嗤一聲笑了,大大方方地說:“這有啥難的。”
接下來一個月,在當地工作的呂欣韻向鄰居和同事拜師“學藝”。江西米粉,制作工藝講究,炒米粉時關鍵在火候,這需要她“多上手”——那個月,呂欣韻的同事吃了她整整一個月“各種口感的米粉”。
去年伊賽國回老家探親,第一次聽媳婦的同事們聊起這件事。
翌日吃上了妻子親手炒的米粉,聽着父母“左一句、右一句”對兒媳的誇獎,他這個常年不着家的“頂梁柱”心裡,瞬間漾起一絲甜意。
離家歸隊時,在縣城的汽車站,夫妻倆依依惜别。那天,兩人一起約定:來年,她要去看他守望的大山。
汽車發動,看着妻子的身影越來越遠,伊賽國的心裡滿是愧疚。從那天開始,他覺得自己肩負的責任更重了。對團圓的滋味,他心中也有了一個全新的定義。
這個春天,還有很多官兵的心願與團圓有關。二級上士徐樹森和戰友商量,給妻子準備一份“特殊禮物”——大山裡的婚禮。
前年春節,徐樹森原本計劃休假回家登記結婚。在網上,這對戀人提前選好了戒指。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倆隻能做出一種選擇:推遲婚期。
妻子位平在一家醫院急診室當護士。這兩年每次疫情防控出現反複,她都堅守在抗疫一線值班,有時好幾個月不能回家。
一邊是暫停休假,一邊是隔離值班……2年時光,相隔兩地的這對戀人,團圓成了奢望。
去年底,徐樹森終于獲準休假回到老家山東。位平每周要上3天夜班,能在一起吃頓飯,對他倆來說都是幸福的。
突然接到通知,因緊急任務,徐樹森需要提前歸隊。匆忙之間,他倆拿上戶口本走進民政局,在工作人員的祝福聲中完成了登記。
結婚證上的合影,是在民政局對面的小照相館拍的。兩人的笑容卻甜蜜“爆棚”。
走出民政局,陽光正好,一如此刻他們的心情。這一刻是新生活的起點,他們心裡充滿期待。
翌日徐樹森就要返程歸隊。“以後的路,我們攜手一起走。”徐樹森開始規劃他們以後的人生。就像位平說的那樣,“一個家,是我們共同奮鬥的方向”。
“我們辦一個‘軍營婚禮’,和戰友們一起熱鬧熱鬧。”幾天前的那個傍晚,春風正暖,徐樹森和位平商量着即将迎來的“探親婚禮”。
溫暖一如此刻的山風。水兵們守望的大山,也在期待着幸福時刻的到來。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