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天眼”建成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就在好奇:它到底能不能發現外星人?甚至有人說:如果人類真的有一天接收到了外星人的信号,那麼第一個接收者就是中國天眼。
這麼多衆說紛纭的言論,都是來自于民間。那麼,科學家是怎麼看待的呢?最近,我國科學家發表了一個令人震撼的言論,他說我國的望遠鏡可能已經接收到了外星人的信号。這是怎麼回事呢?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綽号中國天眼)正式落成,我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比第二名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大了150米,綜合觀測能力更是後者的10倍以上。
從FAST落成的那一天起,大家就期待着它發現外星人的消息。不過,這幾年時間裡,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相關的消息。不過最近,我國科學家竟然罕見地表示,FAST有可能已經接收到了外星人的信号。
提出這個說法的,是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彭勃。他表示:“FAST收到的信号裡也很可能有外星文明信号,隻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時間去識别。”
不論是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還是宇宙中的各種輻射,說到底都是電磁波,隻不過頻率各有不同。即便是頻率相似的信号,也可能有不同的來源。因此,當它們混雜在一起的時候,如何發現其中最特殊的一部分,并且識别其來源,就非常關鍵了。
然而,别說一個個尋找來源了,就算是把它們一個個進行識别,就已經相當困難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中國天眼”實在太厲害了,它接收到的海量數據,遠遠超出了我國天文學家能夠處理的範圍。
根據我國天文學家的介紹,每一年,FAST就能夠産生差不多20PB的科學數據。1PB=1024TB,1TB=1024GB,也就是說,FAST每年獲取的數據量就是差不多2000萬GB!平均來說,FAST每年能夠觀測5300個小時的時間,這麼算下來,平均每秒鐘,它就能接收1GB的數據量,2018年時峰值數據率甚至可以達到每秒38G!
這不僅對我們處理系統的CPU、帶寬等等硬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且龐大的工作量也是目前科研工作者所無法解決的。
為了解決數據堆積的問題,我國還特意建了一個FAST的數據中心,位于貴州的貴安新區。FAST科學研究與數據處理中心項目總投資約1.7億元,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可以儲存100PB的數據量。不過,按照FAST目前驚人的效率,恐怕擴容的日子也不遠了。
在這些數據中,研究人員首先要解決的就是FAST主要研究的天體或現象,比如脈沖星、快速射電暴、中性氫等等。至于外星人的信号,恐怕還要再等等了。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設面臨過許多困難。從1994年提出構想到今天取得卓越成就,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彭勃還專門出了一本書,真實再現了我國科學家為了建設FAST所走過的心路曆程。
不僅僅是我國的FAST,世界上許多航天項目所獲取的數據,都超出了科學家的處理能力範圍。比如世界上最著名的尋找外星人的項目——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也因為數據量過于龐大,不得不借用公民科學家的電腦。後者可以在電腦上下載應用程序,電腦就會利用閑置的資源在後台分析數據,尋找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
盡管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不論是FAST還是SETI,目前都沒有任何足夠特殊的信号讓我們産生外星人的推測。但科學家們相信,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還是非常高的。
其實,不僅是彭勃,就在中科院的跨年演講中,武向平院士就表達了他對外星人的看法。他當時就指出,他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他提出的依據有兩個,這兩個都是人類的望遠鏡捕獲到的來自宇宙的神秘電波——
“Wow!”信号:是美國大耳朵電波望遠鏡于1977年8月16日在人馬座方向收到的奇怪電波,在一瞬間,它的信号突然增強,然後又神秘消失,并且此後再也沒有人發現過這裡的其他信号;
BLC1信号:這個信号來自于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鄰星b,這顆行星也是劉慈欣小說《三體》中三體人的故鄉。這個信号持續了5個小時,頻率為982兆赫茲,和手機信号非常相似。并且有科學家認為,我們可以排除宇宙天體的來源,難道真的是三體人文明?
還有此前美國宇航局局長比爾·尼爾森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認為外星人是存在的。其原因就是:銀河系内最多可能有4000億顆恒星,其中至少1000億顆恒星周圍有行星存在。有天文學家估算,平均每5顆類似于太陽的恒星周圍,就有1顆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可見銀河系内的宜居行星數不勝數,它們之中至少有一顆能夠孕育生命的概率應該是相當高的。
去年10月31日的時候,武向平院士還介紹,我國有計劃在未來再建設5個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與FAST組成一個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獲得更強大的觀測能力,并将領先世界的時間提升到50年。到那個時候,憑借着如此驚人的觀測能力,我們将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宇宙電波,或許發現外星生命的概率就更大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這些望遠鏡都建成,我們每天獲得的數據量就要更加龐大了。到那個時候,如何分析海量的數據,也是一個問題。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也需要更加先進的設備才可以實現了。
這麼看來,宇宙真的是太大了,大得即使我們探測到了足夠多的數據,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分析……
創作不易,如果覺得文章還可以,就點個贊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請關注我,我們下期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