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求敗的劍冢埋有幾柄寶劍,楊過右臂遭人斬斷之後,卻意外練成蓋世神功,并在劍冢取走玄鐵劍,與群雄争鋒。那麼為何楊過隻選重劍,而無視其它幾口利劍,這中間到底有何隐情。
楊過之所以選擇重劍,其實亦是“迫不得已”,且看當時劍冢有幾柄寶劍。第一柄寶劍淩厲剛猛,無堅不摧,乃是獨孤求敗在弱冠之年與群雄較技時所用;那第二把劍是紫薇軟劍,因誤傷義士而棄之深谷;第三把劍才是楊過後來所選的重劍;至于第四柄劍,則是輕飄飄的木劍。
本來是四柄寶劍,但是紫薇軟劍被丢進深谷,故隻剩下這三把劍。當初楊過所選的劍是第一把利劍,而雕兄卻頗為不屑,在選劍之前,神雕已然将重劍銜于口,并放入楊過手中,這一雕一人鬥了一小會,方才罷鬥;最後楊過會意,才用重劍練功。慢慢地,楊過明白重劍的好處。
首先楊過最煩别人輕視他,哪怕是鳥獸,他亦會在意。所以在擇劍之時,他放棄第一把利劍,免得讓神雕輕看。那柄紫薇軟劍,相信亦是不俗,可惜已經丢于深谷,而木劍随處可見,并非是稀罕之物。三寶選其一,當然是玄鐵劍更勝一籌。當然,這隻是表面上的原因,我們往下深挖,實則還别有洞天。
這柄玄鐵劍以剛猛為主,獨孤求敗手執此劍,曾在四十歲前橫行天下。重劍無鋒,淩厲剛猛,是這柄寶劍的獨到之處,其關鍵在于陽剛霸道。楊過的性格亦是這般,與劍的特點有倒有七分相似。這柄寶劍在他的手中,猶如猛虎添翼。那利劍雖輕,施展劍招之時想必亦是得心應手,但終究是尋常路子。劍是好劍,招是奇招,待遇到絕頂高手,第一柄寶劍所發揮出的威力,定然不及玄鐵重劍。
所以,性格上的關系,讓楊過選重劍。至于木劍,他為何不選呢?這個問題更為簡單。那木劍是高手之境,楊過貿然選用,未見能勝過絕頂高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唯有重劍在手,方可練就絕世劍招。加之楊過所學博而不專,雖身懷全真劍法、玉女心經,以及東邪的彈指神通和玉蕭劍法,還有北丐的打狗棒法,西毒的蛤蟆功等諸多絕學,但是屬于楊過的武功,又有多少呢?
他的武功确實強勁,可是面對金輪法王,郭靖這樣的高手,楊過便心餘力乏,有力難出。練玄鐵劍法之後,一切都會變得不同。這種專注,會幫助楊過跻身高手之列。為何他練了諸多武功,仍然是不及五絕,要說是缺名師指點,他有小龍女、北丐、西毒、東邪,甚至王重陽所刻古墓的九陰真經,他亦是有所領悟。武功之所以未能突飛猛進,主要是缺一個專字。那玄鐵劍的劍招,要說複雜,也并不是有多麼的變化萬千,隻是練得多了,配合重劍,就會有奇效。
江湖各門各派的劍招,均是輕靈為主,隻有獨孤求敗别辟蹊徑。楊過已斷一臂,若再用利劍與人過招,未見能占到什麼便宜。玄鐵劍卻不同,它出奇緻制,令人防不勝防。當理清各中妙處,楊過選擇用玄鐵劍縱橫天下。楊過得到重劍,隻是第一步,他吃了蛇膽之後,膂力猛增。這玄鐵劍重八十餘斤,因神雕所助,楊過吃蛇膽,增内勁,才能很好地駕馭。如果隻選第一把劍,那麼蛇膽的功效,不說全無發揮,相信也是積壓大半,難以将其發揮出來。
這玄鐵劍需要極強的内力,否則敵人周旋,虛招頻出,勢必會損耗内力。楊過不僅食了蛇膽,更在瀑布下将劍法練得極為熟練,在洪滔中練劍,那對于楊過力道的增長,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諸多因素的驅使之下,楊過隻有擇重劍,才能使武功更上一層樓。
按照時間推算,楊過斷臂和得玄鐵劍是在元乃馬真後二年,亦是1243年,那一年楊過十九歲。雖說楊過練古墓派武功和全真劍法,不過和獨孤求敗相比,可以說是相距甚遠。獨孤求敗在弱冠之年,劍法就已處于無敵之境,與敵争鋒而不敗。紫薇軟劍是在獨孤求敗三十歲之前所用,他誤傷義士,證明劍法未能收放自如,否則亦不會誤傷别人。饒是這般,他也是天下第一,劍招無人能敵。此後他用重劍橫行江湖,待四十歲之後,方才以竹代劍。
細心的讀者早已發現,獨孤求敗的劍招在盛年之時,雖然未至臻境,但卻是無人能出其右。楊過的劍法再強,亦不會超越年輕時的獨孤求敗。他手執玄鐵劍,才能彌補其劣。縱觀金庸武俠,以劍術而論,誰能勝過獨孤求敗,答案是沒有!那麼楊過亦是這樣,他選擇用玄鐵劍,便可挫敵劍之鋒。玄鐵重劍雖然簡單,但想精通,或者是提升境界,也絕非易事。楊過十九歲得到此劍,需要長年累月的磨合,才能無限接近獨孤求敗。
襄陽城破之前,楊過曾将玄鐵劍托人贈予黃蓉。城破之時是1273年,亦是元世祖至元十年。神雕結束的時間是元世祖中統元年,也就是1260年。從三次論劍至襄陽城破,這中間相隔十三年,楊過的年齡則是四十九歲。既然已将玄鐵人贈送給黃蓉,側面點明楊過已至木劍之境。若是當年所選的是第一柄利劍,那麼楊過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内練到木劍的無招之境。獨孤求敗何其強勁,卻沒能跳過玄鐵劍,他通過這柄劍才領悟到木劍的奧妙。故而楊過的所選,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楊過斷臂之後,想要恢複至以前的武功,須有奇招。他後來獨創黯然銷魂掌,将玄鐵劍背負在背上,不知道會不會增加功力,畢竟此劍重八十斤左右,這力道揮出去,相當于借劍之重增加不少的勁力。從楊過選重劍的表面分析,确實是沒有太大的意思,不過站在文學角度上,就會變得不同,這便是金庸小說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