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漢語拼音中輕聲的聲學性質,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發準輕聲音節。過去的觀點認為,所謂輕聲,就是一些字要讀得輕一些(響度小)。在上世紀80、90年代,不少學者通過語音學實驗對輕聲聲學性質做了研究,從不同角度研究輕聲的音長、音高、音色和音強,取得了不少成就,推進了學術界對輕聲本質的認識。主要成就有:
(1)音強并非輕聲的本質屬性,輕聲音節的音強不一定弱。
(2)輕聲與音長和音高有着密切關系,但音長和音高哪個與輕聲的關系更密切不同學者有着不同的觀點。
(3)輕聲音高有曲線變化,即有調形,不是一個點,平均基頻一般不高于150Hz。
(4)輕聲音節的音色變化:主要有聲母濁化、元音央化、不送氣塞音、塞擦音濁化,此外還發現鼻音韻尾有時會脫落。
這些成果刷新了人們對輕聲的認識,糾正了過去對輕聲由音強決定的錯誤觀點。下面對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做一整理。
音長楊順安(1991)用一般音節二分之一的音長合成輕聲,聽感自然。馬占武和王炳錫(2005)的實驗表明:輕聲音節的基頻軌迹一般較短。曹劍芬(1986)聲學分析的結論是:輕聲音節的長度大約為正常音節的五分之三。林茂燦(1980)和林焘(1983)的觀點與他們一樣,一緻認為:音長縮短是構成輕聲的重要因素。
音色用實驗證實了輕聲音節音色的變化。曹劍芬(1986)的實驗表明各類輕聲音節的聲母輔音都很容易濁化,濁化比例達60%以上,其中助詞型的更容易濁化,比例可達90%以上;石鋒(1993)、王理嘉(1998)的研究表明,因為輕聲音節時長縮短,所以有的輕聲字就會聲母濁化、元音弱化央化、韻尾乃至整個韻母脫落等。
音強不同學者均認為音強不是輕聲的本質特征:輕聲音節的音強不一定就比非輕聲音節弱。不能隻用音強大小來衡量一個音節讀音的輕重。曹劍芬(1986)統計了疊字型輕聲詞的相對音強平均值,發現上聲後輕聲音節的相對音強比前音節的相對音強要強。(表1)
音高關于音高的實驗研究結論中,有兩點得到大家一緻認同:(1)輕聲音高随着時長的變化發生變化,說明輕聲有調形,并非原先認定的音高變化無調域,僅為一個音高點。(圖1)(2)輕聲的音高曲線取決于前一個音節,陰平、陽平、去聲後是降調,上聲後是平調(或先平後降,或先平後升)。(表2)馬占武和王炳錫(2005)的研究發現輕聲音節的基頻軌迹一般為單調減函數。(圖1)
圖1 部分輕聲音節的基頻軌迹
表1 疊字型輕聲詞的相對音強統計平均
表2 四聲調後接輕聲的輕聲基頻走勢研究
參考文獻:
[1]曹劍芬. 普通話輕聲音節特性分析[J]. 應用聲學, 1986, (4).
[2]徐世榮.普通話語音講話[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3]楊順安.普通話輕聲音節的規則合成[J].應用聲學,1991,(10卷1期).
[4]馬占武, 王炳錫. 漢語第零聲的聲調特征研究[J]. 電聲技術, 2005, (7).
[5]林茂燦,嚴景助.北京話輕聲的聲學性質[J].方言,1980,(2).
[6]林焘.探讨北京話輕聲性質的初步實驗[J].語言學論叢(第10輯).商務印書館,1983.
[7]石 鋒.語音研究中的三個關系[A].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C].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8]王理嘉.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音學和語音研究[A].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C].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