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發展中,每一次的社會變革都會使得人類數量的增加,比如從石器文明來到農耕文明,學會了種田的人類有了相對較穩定的收成和食物,不用像之前一樣需要天天外出捕獵,往往要面臨捕捉不到獵物,甚至是因獵物傷害甚至是死亡的困境。
而到了封建社會,更加穩定的社會結構使得人口劇增,更别提來到近現代後,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命使得人們的生存條件得到了滿足,人口更是翻了幾倍,到2021年為止已經達到了76億左右的人口數量。
在過去,我們常常認為人口越多越好,因為這就意味着有足夠的勞動力和人手,但是事實上,随着人口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經濟根本不發達的國家,過度增長的人口無疑成為了壓力,影響了國家的發展,甚至将面臨糧食、淡水等資源缺乏的問題。
淡水資源我們都知道,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人類來說,不吃飯可以存活幾個星期,但是不喝水卻隻能維持不少一周的時間,就将可能因脫水而亡。
早在上個世紀初期,針對地球的資源情況,國際上就有人提出了21世紀将是各個國家争奪水資源的世紀,根據數據顯示,在上個世紀初期以來,全球的淡水資源的消耗量就已經增加了6到7倍左右,遠遠高于世界人口的數量增長速度,是後者的兩倍。
或許有人想問,地球上有71%的表面積都被水籠罩,從外看去地球就相當于是一顆水球,為什麼還會缺水呢?
事實上,地球上的水資源雖然很多,總體積大概有13.8億立方公裡,但是其中有97.5%左右都是含有鹽分的鹹水,無法被人類直接使用,而剩下的2.5%為淡水資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淡水資源裡面有87%都分布在冰川之上,人類根本無法觸碰。
也就是說,人類所能使用的水資源不過是全球水資源的0.26%,這些水要給全世界76億的人口分,可大部分的淡水資源分布并不均衡,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處于嚴重缺水的困境。
根據國際上的相關報告顯示,2018年世界已然存在36億的人口每年最少有1個月的時間有出現缺水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每年地球的地下水都會下降1厘米左右的高度,如果不對上述的情況進行改善和補救,那麼等到2050年,世界上可能會有50億的人口面臨缺水的問題。
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人口與水資源比例超過80%,就會被認為是極度缺水,在40%至80%之間,則認為是高度缺水,在世界上,已經有26億左右的人口處在高度缺水的國家,而極度缺水的人數量甚至達到了17億。
我國的淡水資源其實并不算少,在世界上能夠排到第6名的位置,但是我國人口實在是太多了,人均占有的水資源非常低,隻在世界排名109位,因此被認定是世界上13個淡水資源最缺乏的國家之一。
既然淡水問題已經嚴重到了這種地步,那麼如果将地球上的海水全部都轉化為淡水,世界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地球海水變成淡水世界上的全部水資源加起來大概是13.8億立方米,海水大概有13.7億立方米,如果将海水都變成淡水,那麼我們将會擁有非常充足的水資源。
如果以人均每日用水200升來計算,那麼全世界76億的人口,不加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淡水資源,隻計算海水變成的淡水,那麼将可以一直用到250萬年。
如果用我國2018年加上工業用水的綜合總用水量,獲得的人均432立方米來計算,那麼全球76億人的前提下也可以用40萬年。
這看起來對于人類而言似乎是天大的好事情,人類将不會因為水資源而發生争鬥,甚至是出現戰争,人類将有足夠的水源維持生存。
然而事實上,或許沒等人類為此高興多久,就會發現海水全都變成淡水其實是一場災難。
海水發生變化以後,首當其沖的就是海水裡的海洋生物了,我們都知道如果買回來了一條海水魚,一定要把它放在鹽水裡,若是放在淡水中,沒過多久它就會是一條死魚。
這是因為千百萬年以來,海洋生物為了生存不斷演化,已經逐漸習慣了海水的高鹽度。海水魚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排出喝進肚子裡的鹽分,生出了處理鹽分的器官或者組織,擁有了很強的排鹽能力,而這種吸入和排出鹽分已經形成了平衡,也就是“滲透平衡”。
“滲透平衡”指的是生物體内的半透膜,它可以隔開兩種不同溶質的溶液,但半透膜的兩邊進出的水量相同,這樣就能夠達到平衡的效果。
如果忽然一下子海洋變成了淡水,這些海水魚就會面臨吸入的淡水含鹽量非常稀少,但是原本的排鹽系統仍然處在工作的狀态,不斷向外排出鹽分的問題。
海水魚為了保持自己的滲透平衡,就将不斷地吸入淡水,可是吸入再多也無濟于補,最終會變得膨脹起來,直到因為細胞爆裂而死。
也就是說,大量的海洋動物将會死亡,這些屍體被分解後形成的有機碳也會來到大氣層,加速全球變暖,而許多依賴捕魚為生或者以漁業為經濟的國家和地區都将迎來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都知道氧氣是動物生存的必需之物,但是其實地球上90%的氧氣都是來自于藻類植物,藻類的分類有許多,但是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生長在陸地上面。
剩下的一些屬于是淡水環境下的淡水藻,一些是生活在海洋之中的海藻,其中海藻因為海洋的面積廣大,是數量最大的藻類,并且絕大多數的海藻隻能生存在海洋當中,一旦來到淡水環境,必然會死亡。
缺少了這些茂密繁多的海藻,大氣層的氧氣濃度将會直線下降,直接減少一半以上,它們的殘骸也會在腐爛的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甲醛和二氧化碳,導緻溫室效應更加嚴重。
同時,一些淡水植物開始大肆生長,比如綠藻、水葫蘆等,它們将會覆蓋海洋海面,我們也不能再看見美麗的藍色星球,而是一片綠茵茵的地球表面。
我們都知道,湖面或者河流上如果出現水葫蘆,如果不及時清理,它将會破壞水域的生态系統,還會吸附有毒物質,為一些病菌、蚊蠅等提供繁殖的基地,還會堵塞水流,使水體無法自然遊動,并且還會遮擋陽光,消耗水體的溶解氧,對水中的生物造成極大的影響。
可想而知,當這些淡水植物一旦遮蓋住海面,我們的海洋環境将會更加惡劣,剩下的海洋生物或許将就此滅絕大半。
除了這些海洋當中的生物以外,地球的海洋環境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沒有了海洋生物,海水的淨化能力也幾乎消失,人類排放進入海洋裡的污染物等都很難被分解淨化,細菌也将會肆無忌憚地繁衍壯大,從而使得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根本無法被人類使用。
一般而言,洋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由盛行風引起的風海流,第二個是一方減少,另一方臨近的前去補充的補償流,第三個就是密度流,也就是因為海水的鹽度有所區别,加上溫度的影響,從而形成的海水流動。
雖然密度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多,但是也會因為淡水密度減小,而使得洋流受到影響。再加上鹽水的凝固點比較低,海水因此很難凝結成冰,而失去了鹽分,成為了淡水的海洋表面就會在冬天裡凍結,更是會導緻洋流的減少甚至是消失。也因此,地球的極端天氣也将頻頻發生,氣候的變化也會更加明顯和強烈。
而原本海水中的鹽分可以讓水分很難被蒸發,缺少了鹽分以後,淡水将會更加容易成為水蒸氣來到大氣層,導緻比如狂風暴雨之類的天氣多有出現。
這或許将會成為全球都将随時面臨的惡劣天氣,大量的降水也将造成洪澇災害,給人類帶來非常大的危險。
這樣看來,地球上的海水成為淡水反而并不能給人類帶給好處。
看似我們擁有了非常充足的淡水資源,但是這個變化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将會導緻世界也發生改變,從而造成海洋生物死傷殆盡,海洋環境更加惡劣,不僅人類社會也會出現更多的災害,本來的淡水資源也會變成無法直接使用的污水。
結論
地球的演化到了21世紀,經過了幾十億年的漫長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律和平衡。與其想着将所有海水變成淡水來滿足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夢想,不如好好保護我們現有的淡水資源,研發出轉化部分海水和污水的技術,能夠挽救人類自身的,隻有人類自己。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國家都在研發更加成熟的海水轉化成為淡水技術,或許等到未來,我們真的可以不用再擔憂淡水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