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這樣的新聞不陌生,某地有人發現了太歲,結果被以天價收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稱太歲為“視肉”、“肉芝”,收于“菜”部“芝”類。李時珍給予太歲的描述是這樣的,“肉芝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無獨有偶,《神農本草經》裡也對太歲給予很高的評價,“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更離奇的是,史書中甚至稱吃太歲能長生不老,“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古書中說了這麼多,那麼太歲究竟是什麼?
在中國有一句話家喻戶曉的俗語,“别在太歲頭上動土”,可見太歲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唐朝《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王豐)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随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詭異不詭異?很可怕!這就難怪古人認為會人們在太歲頭上動土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所以一旦發現太歲就需要慎重處理。但是,關于太歲的研究,目前充滿着很多争論。到目前為止,比較可信的說法主要有四種:一、黏菌群複合體,具有真菌的特性;二、踏實粘細菌,介于原生生物與真菌之間,最大特點是生命力強;三、高等真菌,從組織中發現了獨有的菌絲;四、不知名生物,違背了自然規律。
之所以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太歲違背自然規律,是因為太歲自身可以進行呼吸、排洩,并擁有自己的細胞結構,它以細菌、真菌的等菌類生物為食,生命力十分頑強,隻要有水分,在避光陰暗的環境中就能自行生長。
科學家這樣理解也并非沒有道理,在地球生物的進化過程中,無數物種都滅絕了,而太歲卻一直存在,足見其生命力的強大。那麼太歲能不能吃呢?央視10套曾經播出了《太歲疑雲》的節目,節目組邀請的專家明确表示,幾乎所有太歲泡過的水經過檢測後都是重金屬嚴重超标。
筆者還注意到央視已經停播的《走近科學》欄目專門有《破解太歲之謎》一期節目,當時欄目組邀請了西北大學的教授楊興中參加解謎。楊興中教授在實驗室裡對太歲進行檢測,發現太歲呼吸産生二氧化碳,這證明它是一個活體。
楊興中教授還發現,太歲有兩根鞭毛結構的遊動細胞,并可看到遊動細胞鞭毛的一端無選擇性的攝取食物顆粒。據此,大家認為太歲是一種生命演化過程中介于原始菌類向植物動物演化過程中的粘菌複合體。目前關于太歲的研究依舊在進行。
參考資料:《破解太歲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