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對親友的祝壽活動中,“壽桃”是常被采用的禮品或食品。“壽桃”既可選用成熟的桃子果實,也可用面粉或米粉做成如同成熟桃果形色的代用品。
桃子果實何以被為祝壽之用?這是因為它們(主要是蟠桃、水蜜桃)的形色美觀、滋味甘甜、意涵嘉瑞。再者,還緣于中國古代若幹神活故事,其中,如宋代《太平禦覽》引漢代東方朔《神異經》:“......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廣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知壽。”所以,後來衍生的“蟠桃宴”,多用于祝壽。
明代戲曲作家、進士謝谠(1512-?),就曾寫有“輕風送十裡荷香,舞鶴亂半簾松影,滿門齊赴蟠桃宴,人人共祝長生”(《四喜記·椿庭慶壽》)。因此,桃子果實有“仙桃”“壽星桃”美稱。此外,它還有美人桃、人面桃、鴛鴦桃等别名。
主要起源于中華大地的桃,其名稱之由來,據明代《本草綱目》載述:“桃性早花,易值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一曰兆,言其多也。”桃樹、桃花、桃果,曆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早在兩千年前的《詩經》裡,已多處有詠桃詩句,其中《周南·桃夭》寫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詩中的“蕡”字讀音fén,含義“碩大”;“蓁”字讀音zhēn,含義茂盛。《周南·桃夭》三次用“桃之夭夭”,借描述桃花形色美觀、桃果碩大味甘以及桃葉青翠茂盛,比喻美麗可愛的出嫁姑娘。
無巧不成書的是,“逃”和“桃”同音,後來有人把“桃之夭夭”诙諧地衍生了“逃之夭夭”,用之形容溜走,逃逸得無影無蹤。此外,桃園、桃花源、桃花運、桃李等詞,也被賦予不同的意涵。
中國古人把野生桃樹進行移植栽培的曆史,據學者考證,約有四千年了,漢代時,中國桃種經由“絲綢之路”傳播到古波斯(Persia,今伊朗),之後,中國桃種又從波斯陸續被引種到西亞、地中海沿岸地區,繼而又傳播到西歐一些國家,以緻于後來拉丁文把桃樹與桃果稱為Pesica,誤以為這種果樹原産于波斯,導緻後來桃的英文名稱由此衍生為Peach,至今仍沿用。實際上,中華大地才是桃的故鄉。
中國古人食用桃子,逐漸體驗到它對人體有補益、生津、潤腸、活血、消積等功效,可用于體虛、貧血、閉經及便秘等輔助食療。桃仁有較突出的活血化瘀功效,還有止咳、殺蟲作用,曆代中醫用桃仁參與配伍組成的中藥方劑繁多,有的徑直标明桃仁之名,如桃仁湯、桃仁煎、桃仁散、仁芍藥湯、桃仁紅花湯、桃仁承氣湯等,分别用于治療瘀血停滞、閉經、産後腹痛、損傷血瘀、便秘等。
根據現代科學知識,桃樹為薔薇科小喬木,中國許多地方品種多樣,成分不完全一緻,總體而言,桃子果實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維生素(A、B1、B2、C、K)、礦物質(鈣、磷、鐵、鉀、鈉等)、纖雄素、果膠等。其中,鉀相對較多,鈉較少,故适于水腫患者食用。其果膠有助于防治便秘。常适量食用桃子,對人體有補益和美容作用。
桃仁主要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揮發油、脂肪油,其煎劑及提取物有抗炎、抑制血液凝結、抑制咳嗽中樞、擴張血管、殺蟲等功效。鮮桃仁所含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被吃進胃裡後,會被胃液水解生成有劇毒的氯氰酸,人體中毒後的症狀,分别有流涎、頭暈、頭痛、腹痛、腹瀉、脈搏變細弱、心悸、呼吸紊亂,嚴重者發生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緻死。供藥用的桃仁,經過加工措施,毒性雖大為降低,但服用仍不可過量,孕婦則禁忌服用。
桃仁
桃子雖對人體有補益,但食用應适量,胃腸功能紊亂者,暫不食桃子。嬰兒最好不給食桃子,避免因桃子中的多量大分子物質引起不消化。桃子糖分較多,糖尿病患者慎食桃;孕婦不宜多食桃,因有些人可能會升高血糖。
中醫學認為,桃子性溫,身體有熱時(諸如舌質紅、舌苔黃、口幹、咽喉疼痛等),最好少食或暫不食桃。此外,不食未成熟的桃子,民間還有桃子忌與鼈同食的說法。
來源:《民以食為天》
編輯:四葉參
圖源:網絡
傅維康
傅維康
教授、主任醫師、著名醫史學家
1930年生于長汀,1957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畢業。曆任上海中山醫院醫師、上海中醫學院教授、醫史博物館館長兼醫學史教研室主任等。著有《中國針灸史話》《中國醫藥曆史漫話》《醫藥文化随筆》。前二書由外文出版社譯為英、法、日、越、印尼、西班牙文出版。主編出版有《中國醫學史》、《針灸推拿史》、《中藥學史》等。1993年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評價為“二十世紀将中國醫學史介紹到世界的突出貢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