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甯人,性情至孝,為官清廉。起初,黃庭堅遊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歡該處林泉的景的優美,因而給自己取别号為山谷道人。他尤其擅長詩歌,時人都認為黃庭堅詩歌可比蘇轼,所以稱他們為“蘇黃”。
蘇轼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與張耒(lěi)、晁補之、秦觀都遊學于蘇轼門下,被天下稱為四學士。
黃庭堅塑像
背景:元佑黨争宋哲宗元佑元年,舊黨司馬光為相,盡廢神宗、熙甯、元豐間王安石新法,恢複舊制。宋徽宗時期,新黨蔡京上台,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就給反對他的司馬光、蘇轼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佑奸黨”的帽子。
蔡京在皇宮門外樹立“黨人碑”,上面刻寫三百零九個黨人姓名,昭示全國。被刻上黨人碑的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允許,不得内徙。
《元佑黨籍碑》為宋徽宗趙佶所撰。崇甯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令中書省進呈元佑中反對新法及在元符中有過激言行的大臣姓名。宰相蔡京定一百二十人:文臣執政官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範純仁、韓維、蘇轍、範純禮、陸佃等二十二人;待制以上官蘇轼、範祖禹、晁補之、黃庭堅、程頤等四十八人;餘官秦觀等三十八人,内臣張士良等八人,武臣王獻可等四人。
元祐黨人碑
元祐黨人黃庭堅最後背了“幸災謗國”的罪名,除名羁置宜州。也就是說,對黃庭堅的處理是除去官名,意味着沒有俸祿可領了,并且交由宜州(現廣西宜州市)羁管。這是崇甯三年(1103)十一月間的事,此時黃庭堅59歲。
《清平樂·春歸何處》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迹/誰知?
除非/問取/黃鹂。
百啭/無人/能解,
因風/吹過/薔薇。
“/”為誦讀節拍
春天回到了哪裡?我到處找不到它的足迹,四處是一片的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在哪裡的消息,我要去找它回來,同我住在一起。
首句通過“寂寞”表達惜春之情。“喚取歸來同住”,希望春天"歸來",與詞人"同住"。作者在“歸”、“行路”、“喚取”、“同住”、“蹤迹”等詞語上以人格化手法,賦予春天生命。
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可以找到安慰,像失去了親友一般。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迹,要想知道,隻有問一問黃鹂。那黃鹂千白遍地宛轉啼叫,又有誰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黃鹂鳥趁着風勢,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清平樂·春歸何處》書法作品
為什麼“問取黃鹂”?因為外形好看又叫聲好聽的黃鹂,特别受詩人的青睐。所以古人詩詞裡,黃鹂和春天經常一同出現。
黃鹂又名,倉庚。《詩經》有“倉庚于飛,熠燿其羽”“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之句,寫的就是黃鹂美麗的羽毛和悅耳的叫聲。
又如李白“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鹂”,又如杜甫用“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百年來,愉悅了無數讀者的聽覺與視覺。
再如“柳梢聽得黃鹂語,此是春來第一聲”,蘇轼說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楊載說是黃鹂叫出“春來第一聲”。所以問問黃鹂也許能得知春天的信息。
除非問取黃鹂,百啭無人能解。
薔薇花開,渲染了景色之優美怡人,也說明夏已來臨,這就給尋春不懈的詞人,以提醒和明示:夏天已到,春天是回不來了。這樣,不但豐富了詞的内容,而且使詞味更為隽永。
高人一籌柳暗花明,層層深入
此詞為惜春之作,全詞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詞人通過層層深化的覓春思春傷春之情,表達了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執着與追求。
春歸無行路(寂寞傷春)→若有人知(假設希望)→春無蹤迹(更加失望)→問取黃鹂(最後希望)→無人能解,夏天來臨(徹底絕望)
别開生面,構思奇妙
常見詩詞由暮春殘景引出惜春之情,而這首詞開門見山寫“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引出“尋春”之奇思妙想,從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無蹤迹的失望。
從問取黃鹂的希望到無人能解的絕望,失敗的尋春之中包孕了惜春的無盡之情。這首詞的妙處就在于不言“惜春”而處處可見惜春之情,但是又表現得曲折微妙、淋漓盡緻。
因風吹過薔薇
意趣無窮“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一句,欲喚春歸來同住的奇想,有天真的浪漫,唯其天真,故藝術地強化了詩意的穿透力。
“春無蹤迹誰知,除非問取黃鹂”,又一浪漫的聯想,傳達出一個永無答案之謎。暗示傷春的永無慰藉,表現出傷春,這一人類終極煩惱主題。
黃庭堅因政見偏于保守,新黨又重新執政,晚年屢遭貶谪,最後死于西南荒僻的貶所。這首詞寫于逝世前一年,黃庭堅借《清平樂·春歸何處》傷春悼春,來抒寫暮年無為的感慨。
這首詞通過浪漫的想象與聯想、無情與有情的對立手法,流傳千百年魅力不減;又通過精心地捕捉“春天”“黃鹂”形象并拟人化地加以表現,成為千百年來成功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