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玲×澎湃問吧
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剛剛過去的三月,有人痛失所愛,有人按下暫停鍵,一夜之間讓人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世事無常”。
生、老、病、死,當不幸降臨,除了醫學治療,心理疏導也同樣重要。我們都要學會在無盡的失望與空虛中,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在這個特殊時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專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何燕玲做客澎湃問吧, 為大家提供來自宛平南路600号的戰“疫”處方。
- 01 -
@譚清110:我老婆時常恐懼父母的老去,到時我怕她承受不了,不論從心裡還是身體扛不住,我應該如何去引導她?
還有一個小問題,我有兩個小孩子,他們兄妹倆都還小,我工作的性質時常陪他們的時間很少,我的問題是,如何去彌補他們需要父親角色的時候而我往往都不在所缺失的情感和時光?謝謝!
何燕玲:關于你妻子的情況:那麼懼怕父母的老去,是對依戀喪失的恐懼,可以建立多的依戀關系來支持。通過陪伴父母老去的過程,逐漸接受和面對,避免刻意隐瞞,因為總有必須面對的一天,那時的沖擊強大,可能會扛不住。
關于你對孩子的陪伴:少,但一定要有,要保證!哪怕每周隻有1小時,就固定下來,譬如每個周日的晚上8-9點,可以聽聽他們想跟你說的話,可以陪孩子玩,或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等等,你的這一個小時交給他們,由他們支配。這一個小時一定要保證給孩子,其他事情都靠後。這樣可以給孩子安全感,有很好的情感支持作用。
- 02 -
@早餐吃的牛肉面:emo的時候,可以如何調節自己?
何燕玲:這個問題可以上一堂課。簡單說來,就是先要能夠識别自己的情緒,“五味雜陳”不可取,要細細分辨個中滋味,具體是些什麼樣的情緒,是怎麼産生的,對象是誰;其次是調節,方法有很多,諸如轉移,合理疏洩。情緒過後,慢慢地調整認知,從認識上解決emo問題。
- 03 -
@澎湃網友QZz2mi:老公被查出癌症後,他的兄弟姐妹都不想管,對我沒有一句好話,讓我父母照顧,讓我辭職,孩子辍學照顧。父母年事已高,我現在要為老公求醫問藥,還要照顧孩子,他家的态度要瞞着他,還要瞞着父母和孩子,我壓力好大,但沒有人可以傾訴,我每天都生活在壓抑、焦慮、緊張、恐慌中,身體也老出現問題,請何主任幫幫我,我該怎麼辦?
何燕玲:你不能一個人抗,你需要也應該獲得幫助,為什麼都要瞞着呢?瞞着就是保護嗎?也不一定。另外,你也可以擴大圈子尋求幫助,親朋好友,信得過的人都可以,除了有人聽你傾訴,你還需要些實實在在的幫助。
- 04 -
@seabag:我已經很多年熬夜晚睡,經常淩晨兩點才睡。無數次下決心早點睡,可是沒實現,不是不困,是無論怎麼樣都拖到一兩點,怎麼能解決?
何燕玲:一定要拖到很晚睡,一定有你的理由。細心分析下,是什麼讓你遲遲不願放下去睡覺?是因為任務沒完成?是因為怕睡覺?是因為“自我懲罰”?沒準想明白了,已經可以早點睡了。長期以往,身體已經習慣,要調回來有點難。可以采用逐步法:
一,先每天提前半小時上床,等适應後再提前半小時,慢慢來;
二,晚上少飲水,安靜少動,不要看刺激的東西,總之讓自己安靜下來不要興奮,不要刷手機;
三,無論幾點睡,早上都要準時起床;
四,白天盡量不要睡覺,避免午睡。
來源:視覺中國
- 05 -
@蘋果臉:何醫生您好,我因為工作原因,每天必須面對網絡上的大量極端的負面言論,我明明知道他們是錯的,但我還是無法不因此而感到憤怒,影響自己的心情。請問我可以怎麼辦呢?
何燕玲:建議您可以做個隔離,也就是做這些工作時,是一種工作的狀态,隻是根據工作要求來完成任務,不要把自己放進去;下班以後,回到自己平常的模式,喜怒哀樂,任由發揮。就像切換頻道一樣。
- 06 -
@舒婕Susie:何醫生,我今年29周歲,還沒有生寶寶,工作很忙碌,先生經常出差比較少陪伴我。我13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出來求學,後來經曆了很多不同城市,最後在一線城市工作了。雖然比以前剛入社會時已經好了很多,但偶爾還是會有孤單和迷茫的感覺,一是對事業的方向比較迷茫,二是也在考慮要孩子但是感覺自己還未準備好成為母親、承擔母職。
日常生活中其實沒有太大實際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但偶爾會陷入這種孤單迷茫中就會很長時間出不來,以至于整個人都非常低沉。請問醫生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怎麼應對呢?謝謝!
何燕玲:聽上去,似乎你的生活缺乏目标,生活目标、工作目标、人生目标。
你有想過自己50歲的時候會是怎樣一個狀态呢?你希望的生活、事業是什麼樣的?沒有目标,加上你的經曆,或許是你目前的孤單、迷茫的原因?
若是,不妨來個憧憬,再做個1年目标、5年目标和20年目标,然後列一個具體的年度計劃,一個5年計劃大綱,幫助你去實現目标。
澎湃新聞戰疫服務平台緻力于持續提供更快捷、更全面的戰“疫”信息,同時也關注您的喜怒哀樂,守護大家的心理防線。
澎湃新聞戰疫服務平台緻力于持續提供更快捷、更全面的戰“疫”信息,同時也關注您的喜怒哀樂,守護大家的心理防線。馬上咨詢!
責任編輯:黃雅竹
校對:張豔
,